第48章(第3页)
“是。”翟烽望起身,“但如此一来,王爷先前的安排怕是都不可用了。”
“王爷,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翟烽望问道。
李皓棠沉吟了一下,对他道:“去把陈筹叫来吧。”
“王爷是想让陈筹去羌族?”看着翟烽望出去,谢云韶想了想问他道。
“他与羌族的往来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多的。”李皓棠道,“而且,他是最不愿意看见出兵解决此事的人。”
谢云韶将那张写着口供的纸拿了过来,又看了一遍道:“翟校尉审他的时候,用的是北狄语吧,这上面的语句看起来怪怪的。”
“应当是的,北狄军中懂汉话的人也是不多的。”李皓棠瞟了一眼,道。
说到北狄语,谢云韶想起了那日陈筹的话。
“说来惭愧,下官居于燕云已久,北狄的文字远不及翟校尉懂得多。”
当时陈筹是这么跟她说的。
“嗯,久居燕云的北狄后裔,大多人的北狄语说得都与北狄人有语音上的差异。”李皓棠应道,此事翟烽望也曾经跟他说起过。
翟烽望还特别骄傲地说自己在誉县生活多年,仍有与北狄王庭一致的口音。
“若按王爷的想法,让陈大人去了羌族,那岂不是一开口便被人发现了。”谢云韶直觉不妥。
“就是要让人发现啊。”李皓棠对着谢云韶笑笑,“燕云十六州里,像陈筹这样的番族还有很多的。比起羌族,他们可是真正大梁的子民,对整个燕云,乃至整个大梁的了解都比羌人高了一倍不止。”
“而且,陈大人还有着燕州簿记的官职。”谢云韶也有些明白了。
如果陈筹显露出愿意投靠北狄的意愿,再引导呼延烈他们,让对方误以为想回归北狄的人不在少数,那么羌族这里便会有些许松懈。
陈筹也可趁机查明呼延烈一行人在羌族部落里究竟做了哪些事,桑娜的消息也可以确认真假。
若真如先前所言,羌人多愿意归顺,那便可两相照应,直接出兵将呼延烈斩于塞外。
倘是桑娜消息是假的,那也可趁机反间,借以欺之。
“王爷,虽然羌族一直与我们交好,但论其作用,我们这样大费周折地安抚,是不是有些过了。”谢云韶想了又想,还是把心里的疑惑说了出来。
见谢云韶有此一问,李皓棠笑笑,他早知有人会提出来,但没想到第一个问他的,居然是谢云韶。
“北狄王庭之所以衰落,其根本不在于环境恶劣,而在乎其兴兵过频。”
“除却大梁,但凡与之接壤者,皆与北狄交战频频。北狄国民无可安居兴业,处处崇尚武力,这绝非兴国安邦之策。”
“羌族的出走,便是难忍其频繁兴兵的最好例子。”
“其实羌族只是在明处,在北狄国内也不乏有许多人在沉默观望。大梁待羌族的态度,决定了这些沉默者将来的选择。”
“此事我们能妥当处理,那么将来我出兵北狄的时候,便会少了很多阻力。”
谢云韶此时方才懂了,李皓棠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在燕云十六州,也不是尚待收复的朔阳三城,而是整个北狄!
“我要的不仅仅是燕云十六州的安宁,还有整个大梁北境的和平。”李皓棠认真道。
可是陈筹来后,听完李皓棠的这一番安排,他沉默了。
在谢云韶目光的催促下,陈筹才鼓起勇气开口道:“王爷的用心下官明白,只是此事可否容下官拒绝?”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上次争执一事,翟烽望好不容易放下了,谁知陈筹又在关键时刻来了这样的回复。
“我自然知道,”陈筹整顿衣冠,正色道,“恕下官直言,王爷此举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