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039东北王039(第3页)
见到王盛进来,两人立刻停下话头,站起身迎了过来。
“王总!久仰久仰!”赵苯山率先伸出手,笑容热情而朴实,带着点东北口音。
眼下,老赵的实力和影响力尚未到达顶峰,那句广为流传的‘过了山海关,有事找苯山’,还没诞生。
“王总真是年轻有为!”说话带着老秦人口音的郭大,也笑着伸出了手。
老郭目前在小品领域的影响力,和老赵不相上下,都被称为继老陈老朱之后的第二代‘小品王’,只是风格地域不同,分别代表着西北圈、东北圈。
“两位老师太客气了,是我久仰您二位的大名才对。”
王盛快走两步,双手握住赵苯山的手,接着又和郭大握了握手:“非常感谢二位赏光。”
“这位是李晓冉李小姐。”王盛简单介绍了一下身旁的李晓冉。
“两位老师好。”李晓冉忙微微鞠躬问好,显得有些乖巧。
“哎呦,这姑娘真俊呐!”赵苯山笑着夸赞。
郭大也笑着点头附和。
寒暄过后,四人分宾主落座。
服务生开始有序地上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越发融洽。
王盛这才切入正题,将《家和万事兴》的剧本大纲和贺岁剧的构想详细说了一遍。
“所以,这个姥爷的角色,非赵老师您莫属。
那种底层小人物的智慧、倔强和对亲人深沉的爱,只有您能演出那个味儿来。”
王盛说得诚恳,接着又道:“郭老师,您的语言风格,和赵老师的语言风格,有强烈反差,很容易出喜剧效果,亲家这个角色,只有您能驾驭的住。”
赵苯山和郭大听得认真,不时交换一下眼神。
赵苯山沉吟片刻,开口道:“王总,不瞒您说,这本子挺有意思,热闹,也接地气。
贺岁剧这想法也好,过年嘛,大家就图个乐呵。能跟北影厂、跟王总您合作,我是求之不得。”
郭大也点头:“是啊,王总年轻有为,思路活泛。这项目我看行。”
对于他们这样的春晚喜剧大腕而言,主流的影视资源其实也是比较稀缺的。
赵苯山今年才客串了张亿某的《有话好好说》。
郭达因为形象原因,接触到的影视资源也不多。
王盛又和赵苯山、郭达聊了聊档期。
两人目前都在筹备明年,也就是1997年的春晚作品,所以这段时间正好在京城。
听王盛说九月中旬开机,半个月左右就能拍完,赵苯山和郭大思考了下,便答应了下来。
“二位老师既然同意,那我就放心了。”王盛举起酒杯:“具体合同细节,明天我让公司和二位老师的经纪人对接。预祝我们合作愉快,拍一部老百姓过年都爱看的戏!”
“合作愉快!”
赵苯山和郭大也高兴地举杯。
杯盏交错间,王盛笑容深邃。
他力邀赵苯山,看中的不仅是其无可替代的喜剧天赋和观众缘,更深层的,是想引入含有东北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来对冲含有京圈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
含有京圈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传播范围很受限制,与之相比,含有东北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传播范围要更广阔一些。
偏文艺点的形容就是,京圈文化是深井,精深而专注;东北文化是长河,奔流而广泛。
未来三十年文艺创作看东北,真不只是说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