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难关难过(第4页)
陈秉文听完汇报,沉默了片刻。
车间里那些埋头削芒果的女工,她们的动作已经很快了,但面对源源不断的芒果山,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人力瓶颈,在制造业繁荣的香江,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尤其是在这种高度依赖手工、重复性强的环节。
原本想着钱,多请些人,靠人海战术短时间提升产能。
没想到,这条最容易走的路就这么被堵了。
“既然人招不到,也留不住,效率也有上限,那就用机器!”
陈秉文决定道,“阿海,你立刻去查,市面上有没有成熟的芒果去皮去核设备!欧美、日本都行,只要能解决问题,价钱不是问题!
如果没有,去长沙湾、土瓜湾一带的机修厂问问,看能不能定做。”
高振海听完陈秉文的话,精神一振。
既然人招不到,那就找机器!
这思路更符合陈秉文一贯的作风。
用技术和效率解决问题。
他立刻应道:“明白,文哥!我马上去办!”
接下来的几天,高振海带着人几乎跑遍了港岛所有知名的机械设备代理商和进口商行。
他拿着芒果样品,详细描述需求。
能自动削皮、去核、取肉,效率要高,稳定性要好。
然而,得到的反馈却如一盆盆冷水浇下。
“芒果?自动处理?”一位德国设备代理商翻看着高振海带来的芒果,眉头紧锁,“不是我们不帮忙。
芒果形状不规则,大小差异大,果核位置不固定,果肉又软,自动化处理难度太高了。
我们代理的欧洲设备,主要是针对苹果、橙子这类标准化水果的。
芒果太冷门了,市面上根本没有成熟的商用设备。”
另一家日本机械商社的经理则更加直接:“高先生,这种设备需要专门研发。
我们公司有类似的技术储备,但针对芒果的没有。
研发周期至少一年半,投入巨大,而且效果不敢保证。
贵公司能等吗?能承担这个风险吗?”
连跑了几天,答案大同小异。
欧美日的大厂要么没有现成设备,要么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
高振海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又跑了几家声称能做“非标定制”的本地机械厂。
这些厂子规模不大,但老板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敢接硬骨头活。
在长沙湾一家名为“精工机械”的小厂里,老板黄师傅拿着芒果端详了半天,又和高振海带来的技术员讨论了许久,最后摇摇头:“高生,原理上,用机械臂配合特制刀具和传送带,加上简单的视觉定位,可以做。
但问题是,芒果太娇气了!
力道大了,果肉破损;
力道小了,皮削不干净。
果核位置深浅不一,很难精准定位。
而且不同芒果成熟度不同,软硬不一,机器参数很难调。
做出来,效率可能还不如熟练工快,故障率还高。
关键是,这东西没图纸,从头设计、试制、调试,没两个月下不来,成本也不低。
你们确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