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2页)
徐荷叶暗暗盘算了一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六十六袋面料,其中棉麻的六十袋,目前只用了六袋,剩下五十四袋,按照每袋三百八十件算,差不多能做两万多条。
即便都做素色款,都批发出去,两万件,也能挣三万四千多块。
而这些钱还没有算上丝绸的。
如果把丝绸的算上,再加上之前挣的,以及老教堂里还剩下的那一千来条假领子,她起码能挣五万吧。
短短不到一个月,挣到五万块,徐荷叶兴奋得全身每个细胞都在欢呼,她前世做对外客服,生意最好的时候,拿的提成也不过是这个数。
但现在可是90年代初啊,90年代初的五万,和一几年后的五万,可不是一个概念。
徐荷叶忍不住深吸气。
冷静,冷静,徐荷叶,冷静下来。这辈子才刚开始,才五万而已,你就飘了,以后还怎么挣大钱?
把货款拿到银行存好后,徐荷叶从邮储银行出来,决定回出租屋写一套数学卷子。
这个时候估计只有数学题能让她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
刚开始还静不下心,慢慢地,才能投入进去,等到刷完一套卷子,徐荷叶燥热的心才终于平静下来。
徐荷叶,别忘记了,挣钱很重要,但你是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傍晚,董杏花回出租屋做晚饭,就见徐荷叶正坐在书桌前写写画画。
她笑了笑,轻手轻脚从屋里出来。过了半个小时,米饭蒸熟了,董杏花炒了两道菜,正准备叫徐荷叶吃饭,徐荷叶从屋里出来了。
“小姨,人手还不够,和大家说说,有认识的熟手都可以推荐给我们。推荐费照给。”前两天招的人多,推荐费是取消了的。
“还找人?会不会太多了?”
“不——”徐荷叶改变了主意,“小姨,您再联系一下那四位叔,问下他们,他们厂里有没有因为订单不够暂停了生产线的。”
董杏花有些不敢置信:“荷叶你居然还想租生产线?”
徐荷叶没有急着回董杏花的话,而是问道:“小姨,你知道整个扈城有多少人吗?”
“一千三百多万。”没等董杏花回答,徐荷叶就给出了答案。
“咱们目前销出去的那点假领子,对于一个有着一千三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而言,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如水滴落入大海,不起一点波澜。
我之前只想着能趁着其他人反应过来前挣点小钱就行了,但是现在我不这样想了。
这是我们发现的商机,为什么要拱手让给其他人?更何况,您不觉得这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正好都在我们这边吗?”
天时,改革开放后,外企和民间经济蓬勃发展。这是个矛盾的时代,一边是国企员工战战兢兢的下岗潮,一边是私人经济的蓬勃发展。
但这恰好是她们的机会。
正是因为国企效益不行,很多厂子的生产线都停了,这才给了她们以一个极低的价格租借厂里的设备、生产线以及熟练工人的机会。
放在六七十年代,这种想法想都不要想。不单是因为那时候计划经济,更因为那时国有厂效益好,自己的单子都做不出来,哪里会借给外人?
地利,扈城是个很开放也很包容的城市,市民普遍更容易接纳新事物。
这里更是时尚的前沿。
他们的销售可以不仅仅局限在这座城市,还可以以扈城为辐射点,将假领子推销至全国。
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只要说一声这是扈城人都喜欢的衣服,大家便天然多了一份好感。
至于人和,她有小姨,有小舅舅,如今还有这么多零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