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页)
徐荷叶揉了揉眼睛,随便找了个借口,“刚刚吃粉呢,雾气熏了眼睛,这才没看清你的样子。”
“我就说嘛,你怎么会这么快就把我忘了。”吴玉兰拉过凳子,一屁股坐到了徐荷叶面前。
徐荷叶看着吴玉兰身上写着吴记面馆的围裙,问了个蠢问题:“玉兰,你在这家店做暑假工啊?”
吴玉兰狐疑地看向她:“徐荷叶,你到底怎么了?这就是我家店啊。”
“啊,对,我想起来了。这是你家店。”徐荷叶一拍脑门,真是昏了头了。这家店确实是吴玉兰家的店。
78年改开后,吴父吴母便在这里开了这家粉面馆。
吴父有一手好手艺,尤其是他炸的辣椒油,简直是招牌。所以粉面馆一开业,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开了十来年生意一直不错。
只是——几年后她回来接父亲去扈城时,这家粉面馆已经改成了洗脚店。
听相熟的邻居说,吴玉兰一家把店盘了出去,带着女儿回京市了。
不过回去了日子过得也不是很好,一家三口挤在大舅哥家的地下室里,也没个正经工作。
为了养家糊口,吴父给人扛东西,卖力气,不小心摔断了腿。吴母没法子,就在医院找了个护工的活儿,伺候那些瘫痪的老头老太太,成天和屎尿打交道。
吴玉兰回了扈城,却跟不上那边的教育,最后没考上中专,也没考上高中,在家混了两年,进厂打工。
吴家老太太只要一说起这件事,就要骂小儿媳妇薛羽是个害人精。
徐荷叶那时自顾不暇,也顾不上打听吴玉兰的近况,卖了房子匆匆离开了。之后便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她没想到重来一回,还能见到童年时的挚友。徐荷叶看着吴玉兰,十分高兴,这次可不能再失联了。
徐荷叶道:“玉兰,能看到你真高兴。我现在住在扈城……樟树巷,巷子口有一家金谷杂货铺,铺子老板娘姓柳,我叫她柳姨。杂货铺有固定电话,号码是……,你有事,可以给我写信或者打电话啊。”
“好,我肯定会给你写信的。”吴玉兰去柜台拿了纸笔,把徐荷叶说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记了下来。两人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猛地分开这么长时间,她是真的很想徐荷叶。
不过——“你去扈城了怎么也不给我写信?”吴玉兰不高兴道。
“我写了的。”徐荷叶说完一顿,写信的是前世的徐荷叶。
今生的徐荷叶,险些把这个童年挚友遗忘在时光深处,她顿了顿,认真承诺,“玉兰,你放心吧,我回去就给你写信。”
“嗯嗯。”
徐荷叶吃完粉,要去付钱,吴父却死活不肯收,“荷叶,去了扈城一趟,和你吴叔生疏了。”
徐荷叶:“……”
“好吧,多谢吴叔请我吃粉。那我和玉兰出去玩儿了。”吴玉兰摘了身上的围裙,小姐妹俩出了粉面馆,在老街里逛了起来。
街头新开了一家蛋糕店,徐荷叶过去买了两块奶油面包,给吴玉兰分了一个。
吴玉兰也不客气,接过面包,咬了一口,又叹了口气。
“荷叶,扈城真的有那么好吗?”
徐荷叶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认真算起来,扈城并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但那里却是父母的故乡,是他们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地方。
78年,知青回城政策出来后,多少已婚知青为了回城,不惜抛妻(夫)弃子也要离婚回城。
徐辉和董桃花都是扈城人,但他们已经结婚,且在这边有了正式工作,考虑到回去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两人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只是在他们心底深处,却从未遗忘过扈城。
徐荷叶始终记得前世她接父亲回扈城治病,从火车站下来时父亲脸上激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