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 18 章(第1页)
【恰在此时,边境传来急报,戎狄大规模寇边,短短十日内,大晏连失七城。若再不进行阻击,京城危在旦夕。
如果晏缪帝没有对薛同方起疑,镇压民乱有功的薛大将军自然是抵抗戎狄的第一人选。奈何在这个紧要当口,薛同方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晏缪帝大部分信任。
何敏才和解远只觉得庆幸,但凡他们棋差一招,薛同方又要立下驱除夷寇的巨大贡献了。
是的,他们不认为戎狄有多大的危害。戎狄年年骚扰边境,还不是每次都被打回去了?今年只是戎狄来势汹汹,大半的兵力都在镇压民乱上,朝廷没有做好准备罢了。】
承安帝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还以为薛同方轻松镇压民乱到底还有些本事,原是调动了北方边军吗?
何其荒谬!何其荒谬啊!
边军都是在与戎狄的战斗中一刀一枪厮杀磨练出来的,调用边军去镇压民乱,那不是存心留了空子等戎狄钻吗?
身为右相,孟映泽这些年和戎狄打了不少交道,那群不尊教化的蛮夷就像潜伏在大晏周边的一匹饿狼,年年扰边,但凡大晏掉以轻心,戎狄就会狠狠咬上一口。
孟映泽不信晏缪帝没有对边军将领下手,若非如此,薛同方怎会服众当上大将军?只要有一个曾经为了大将军一职打出狗脑子的武将在,薛同方这个大将军就不会当得如此顺利。
戎狄连下七城,可见并非小打小闹,如若大晏在之后的作战中流露出颓势,中原就危险了。
殷辛对何敏才和解远的钝感力表示敬服,不是,他们哪儿来的底气呀?
镇压民乱靠的是啃老底,但北方边军抵御戎狄并没什么老底可啃。
相反,朝中乌烟瘴气一片,掌管军务和军权的都是四寇,他就不信军队还能保持饭票皇帝爹在位时期的精良,至少军粮和军备都会差上很大一截。
这样不费心思养出的军队镇压一下没什么战斗力的农民起义还行,对上戎狄就等着完蛋吧。
【巧了不是?晏缪帝也是这么想的,区区蛮夷能奈我何?尽管他又蠢又作,但别忘了,人家心怀大志。
除了房子要比高祖的巍峨漂亮之外,还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功绩。新房子已经有了,功绩这不也送上门儿来了?晏缪帝大手一挥,表示他要御驾亲征。】
承安帝要被晏缪帝这个蠢货气死了,还新房子,命都要没了盖什么新房子?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哪有皇帝一拍脑袋就御驾亲征的?都不用经过朝议讨论的吗?
瞧他被气的,都忘了晏缪帝的朝廷里简直是群魔乱舞,根本不顶一点用。
承安帝刚想再踹十九皇子几脚出出气,才想起那个糟心东西已经被抬了下去,只能狠狠跺了跺脚发泄火气。
承安帝难以理解几年后的自己,他到底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这种蠢货?晏缪帝得有多会演戏才能骗过满朝文武?骗过一个人也就罢了,竟然能骗过所有人,难道是有妖魅蒙了满朝文武的眼睛?
简直令人费解。
【这可吓坏了何敏才和解远,两人只是不想让薛同方获得平定戎狄的功绩,可没想着把皇帝往战场上送。
最不愿意让晏缪帝御驾亲征的要数邓奉了,其他人还有机会留在京城,但他作为贴身太监肯定要紧跟皇帝的步伐,皇帝去哪儿他去哪儿,皇帝亲征他也要跟着去战场。
如果他们能让晏缪帝打消这个离谱的念头,如今我们就不会在史书上看到晏缪帝千里送人头这一年度大戏了。】
周克礼摇头,好一个固执的皇帝。他原以为晏缪帝会听亲近之人的劝告,哪知他是平等地厌恶一切逆耳的言语,管它忠言佞言。
孟映泽捻了捻胡子,他还以为是何敏才和解远两个佞幸为了打压薛同方撺掇着晏缪帝御驾亲征呢,结果居然是晏缪帝失了智。
不对,不对,也不能说是失了智,他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智慧呀!
哪个神智清醒的皇帝会屠杀满朝文武呢?关键还有一堆糊涂蛋和捡漏的跟着他,偏让他把这震撼古今的奇事给办成了。
【缪帝说不听劝就是不听劝,那是铁了心地要御驾亲征、扬名立万,最好一举歼灭戎狄、开疆拓土,超越武勋赫赫的晏高祖。
何敏才和解远也顾不上和薛同方较劲儿了,赶紧劝晏缪帝把都留在南方的薛大将军召回,等薛大将军回来再出发。
这个谏言很好,晏缪帝采纳了一半。他下令薛同方率军驰援北方,然而御驾先行出发。
这就是一道小学或者初中数学题,甲在前面慢慢走,乙在后面快快追,请问,在甲到达目的地之前,乙能追上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