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线索(第2页)
江愁余还是有些心虚,毕竟她接受的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孕养,前人智慧,不是她自身学识。但对上长孙玄的眼神,她也认真起来,想了想道:
“便唤草木书庐吧。”
“有何解?”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江愁余以为不论是原著中提及的长孙玄,或是眼前真实的长孙玄。
他不满师弟所为,是因为他发自内心觉得即使身有万千知识,名道学说,落在书院之上,也只是于民传道受业解惑而已。
长孙玄低语重复了一遍,眸光越发明亮,越发满意:“好,三日后城隍庙旁,草木书庐广迎百姓。我本意是想请小友做书院教习,但小友自有沟壑,我亦不愿强人所难,若是小友得闲,可来书庐小坐片刻。”
因着从前的缘故,他游走世间不过是为求一个解法,救世间艰辛,可惜没有一位是他所求的明主,即使如此,他也未曾止步不前,只是难得茫然自失,今日他劝说江愁余,其实也是想好奇她如何抉择,她选择了自己的路,自己似乎也在那眨眼间通透,他长孙玄既可做谋士点天下局势,也能做一位书院教习,收徒传道。
他的邀请江愁余自然应下,她亦想知晓这间草木书庐将是怎样的光景。
长孙玄转而提到正事:“小友应诺,我亦不会食言。想必小友来抚仙许久,却一直未曾查探到遗民踪迹。”他语气肯定,想来这段时间一直在监视江愁余的动向。
那日谈完,胥衡带走了金纹鸟哨,却仍旧给江愁余留下数十位暗卫,以禾安为首听她调遣,在第一日见到长孙玄,江愁余便命一部分去探查长孙玄的信息,另一部分继续寻找古朔国线索。
但两方皆无收获,尤其是古朔国之事,仿佛有人刻意遮掩了这些线索,江愁余甚至怀疑连古朔国遗民已然不在抚仙城内。
然而听长孙玄的话头,古朔国遗民仍在城内。
长孙玄继续道:“古朔民多深目碧眸,自百年前定居抚仙,同抚仙本族也算是和睦,适时执掌抚仙的州守为稳定民心,不拘于两族通婚,百年之久,古朔民早已是你我熟悉的中原相貌。”
江愁余翻译了一下,说明古朔民还在城内,只是模样差别不大,不好凭古时相貌描述寻找,但她忽然脑中立刻浮现小乞儿幼弟身上的奴字。
按照长孙玄之前所说,奴字是古朔民作为奴仆买卖的标识,那会不会也有分辨古朔民的“朔”字。
“后州守调任,新来的州守又下令核查户帖,古朔民幼子烙印,长者刺字,以辨身簿。”
果然如此,江愁余有了些头绪,也注意到长孙玄说此话时,语气凝滞了片刻,随后才意味深长说道:“怀巷是多数古朔国遗民的居所,小友可去那处查探消息。古朔民不爱与外人语,我先前还担心小友该如何从他们口中得到想要的线索。”
“但今日小友所为善事,他们中的不少人亦看在眼中,想必小友能够如愿。”
“我便祝小友心想事成。”
说罢,他微微抬眉,声调悠然:“这雨终于停了。”
江愁余这才发现天边墨云散了些,青石板的暗纹少了大半。
“天色已晚,医庐应当还要忙上一阵,为兄先走一步,三日后恭迎小友。”长孙玄开口告辞。
江愁余看着他的背影,想到他所言,还是忍不住感叹。
长孙玄心眼子多的跟蜂窝煤一样,如果今日她在巷子未曾救人,而是跟着他无情离开,岂不是得到古朔国消息又要难上一层,果然是环环相扣,猝不及防。
义务教育诚不欺我,还是好人有好报。
江愁余倚着等了会儿,从出来倒药汤的药童口中得知小乞儿幼弟还需继续在医庐呆上几日,她又跟药童交代了下晒干药材已然分类归好,于是便先回客栈。
第二次出来倒混着污垢的药汤时,药童一眼便看见放在木柜前的诊金,他忽然想到什么,抓起诊金就追出去,只可惜那位娘子早已离去,于是只能去找大夫。
大夫看着药童捧在手里分明多出不少的银两,叹了口长气,说道:“好生照顾他,这几日你也不必去学堂,老实呆在医庐,不许透露他的身份。”说完,又看着自己这个小徒儿无奈道:“许你明日去买糖葫芦。”
药童一一点头,听到糖葫芦更加兴奋,他得赶紧去给那个躺着的小兄弟煎药,明日好去买零嘴,这位娘子真是人美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