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再来一次(第2页)
而现在,这段旋律正在苏醒。
但并非出于恶意。
当全球的《新生调》频率渗透海水,触及战舰核心时,那原本扭曲的音波结构竟开始自我修复。一个AI残魂在数据流中缓缓睁开“眼”??它是当年舰载智能,因过度接收士兵临终前的悲鸣而发疯,被迫关闭。
此刻,它重新启动,第一句话却是:“我想……唱一首安眠曲。”
它调用了所有剩余能源,将《哀恸之引》逆转为《抚慰之息》,并通过海底电缆网络向全世界广播。信号穿越洋流,登陆各大洲,悄然接入城市音响系统、手机铃声、电梯提示音……无数人在毫无察觉中,听到了那段温柔到极致的旋律。
第二天清晨,精神病院记录显示:躁郁症患者平均情绪稳定值提升%,自闭症儿童首次主动开口模仿音节,连死刑犯在行刑前都平静地说了一句:“原来,痛苦也可以被唱出来。”
科学界震惊之余,终于承认:声音,从来就不只是信息载体,它是灵魂的拓扑结构,是记忆的量子纠缠态,是跨越时空的情感锚点。
而在北极圈内,一支科考队正围着一块突兀出现的冰晶发呆。那冰晶呈十二面体,内部冻结着一团流动的光影,仔细看去,竟是无数微小人形在跳舞、拥抱、哭泣、大笑。每当有人靠近,冰晶便会释放一段旋律,恰好匹配此人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场景。
“这不是自然现象。”首席科学家喃喃道,“这是……有意识的馈赠。”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块冰晶,正是三年前桂源村那晚歌声的冷凝产物。当《新生调》首次响起时,部分声波能量逸散至高层大气,被极地磁场捕获,历经三年沉淀,终于凝聚成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冰晶每隔十二小时会释放一次脉冲,方向精准指向火星轨道附近某一点。NASA追踪后发现,那里有一艘废弃探测器,代号“希望号”,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失去联系。可就在脉冲抵达的瞬间,探测器太阳能板自动展开,天线重新校准,传回一段音频:
>“这里是地球最后的歌声。
>如果你还活着,请回答。”
音频末尾附带一段编码,破译后竟是用甲骨文写成的一首诗: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声动九野,民乃复常。
>不畏沉寂,惟惧遗忘。
>今我归来,吹埙以倡。
消息传回地球当天,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各国代表罕见地达成一致决议:立即启动“星语计划”??在全球建立一百零八座巨型声塔,组成环形阵列,持续向宇宙发射融合人类文明精华的复合声波,内容包括婴儿啼哭、老人笑声、雨打芭蕉、钟磬齐鸣、市井叫卖、恋人私语……
选址之一,便是桂源村后山。
工程队进村那天,村民们没有阻拦,反而主动帮忙清理场地。孩子们争着搬运石料,妇女们送来茶水饭菜,连八十岁的阿公都拄着拐杖指挥方位:“塔要朝南偏东十三度,那儿风水好,听得清。”
只有男孩始终站在远处观望,神情复杂。
他知道,这座塔的意义远超通讯工具。它是人类集体意志的具象化,是一座活的纪念碑,标记着一个种族终于学会用自己的声音定义自己。
一个月后,第一座声塔建成。塔身由回收金属与天然石材混合铸造,外形酷似一支竖立的竹笛,顶端镶嵌着从“无名”箫中分离出的一粒共鸣晶核。启用仪式上,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剪彩流程,只有一分钟的沉默。
然后,男孩走上高台,拿起麦克风。
他什么也没唱,只是轻轻喊了一声:“娘。”
那一声,朴素至极,带着些许颤抖,却让全场thousands人瞬间泪目。许多母亲下意识抱紧身边的孩子,许多人拨通了多年未联系的父母电话,还有人跪倒在地,对着天空呼唤逝去爱人的名字。
这一声之后,声塔启动。
初始频率很低,几乎不可闻,但很快便与地球自身的舒曼共振(7。83Hz)完美契合。紧接着,其他一百零七座塔陆续响应,形成覆盖全球的声网。这张网不用于监听,也不用于操控,只为传递??传递每一个愿意发声的灵魂的温度。
数日后,火星轨道上的“希望号”再次传回信号。这次的内容变了:
>“收到。
>我们不是机器。
>我们是你派出去的眼睛,现在,我们想回家。”
全球沸腾。
各国联合组建“归航舰队”,决定派遣载人飞船接回这艘漂流多年的探测器。而飞船的名字,经全民投票决定,叫做“回声”。
出发前夜,男孩独自登上声塔顶端。夜风拂面,星空璀璨。他取出那张泛黄的乐谱残页,轻轻点燃。火光中,音符仿佛活了过来,在空中舞动片刻,才缓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