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魂归河西(第2页)
“陛下英明。”敬翔颔首应下,同时说道:
“燕山山脉宽阔林深,契丹与奚人时常藏匿其中设伏,除非朝廷调动大军围剿,不然根本无法重创他们。”
“河北大旱刚刚结束,百姓们只想安定,确实不宜动兵。”
刘继隆闻言点头,这个时代的燕山山脉可不是清末民初时那光秃秃的景象,而是山高林密,一眼看不到边的原始森林。
别说几万兵马,便是十几万兵马进入其中,也有迷路的风险。
若是放火烧林,则是会导致燕山山脉树林退化,漠北的风沙将会更容易的入侵河北之地。
伐林容易,可想要恢复便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全球气温下降,中原降水线东移的背景下。
因此对于燕山山脉的契丹与奚人,刘继隆更愿意调集大军,稳扎稳打的不断以军屯推进。
随着生存空间被侵占,契丹人与奚人要么就是北迁,要么就只能主动来进攻汉军。
只要他们敢来,汉军便可以以守代攻的不断消耗他们,直到他们在燕山山脉待不下去而北撤。
此外,以军屯不断北上,将燕山山脉之中能种植的河谷尽数开垦出来,这种做法更便宜日后汉军在当地自给自足。
虽然前期投入会比较大,但随着当地不断开垦土地,当地的情况也会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随着汉军开始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汉军可以用更少的人来抵抗同等数量的胡虏,极大减轻了后勤管理。
明初需要设置拥兵八万的大宁都司来抵抗北方兀良哈三卫的入寇,但大汉如果有八万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和棉花衣被的军队,那足够将黑龙江以南的广袤地区都牢牢掌握在手中。
问题在于,大汉是否能迁徙几百万人去辽东,将此时横亘在辽西与辽东之间的辽泽给开发出来罢了。
历史上辽泽随着辽河改道,以及清末大批关内难民逃入而不断消失,不过六十年时间就有上千万人进入辽东并开垦辽泽附近的土地,增加上亿亩耕地。
大汉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迁徙其中,但迁徙上百万人口还是有可能的。
只是具体怎么迁徙,这就看刘继隆什么时候能拿下辽东,什么时候开始迁徙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将话题重新拉回到了南边,对敬翔开口询问道:
“自去岁以来,朝廷往黔中、湘西、岭南迁入的百姓,留存几何?”
敬翔见刘继隆询问,时刻都准备着的他也顺势脱口而出道:“剑南、山南及江南等道的逆民足有三十余万。”
“剑南道九万余逆民尽数迁徙黔州、珍州、贵州等处,每月逃亡数百人,然都被州兵缉捕并发配往更南边的矩州诸地。”
“山南等处七万余逆民,尽数迁徙至湘水以西的澧州、朗州、辰州,虽有逃亡,然大部分都被州兵缉捕迁徙往更蛮荒的州县。”
“余下逆民,均发配岭南,逃亡受病者最多,顺利抵达岭南者不过十一万七千余人,已被都司发配岭西等处。”
“眼下黔中道有民五十四万余口,岭南二百二十万余口,湖南诸州有民二百四十万口。”
经过朝廷大搞牵连而迁徙,边塞州县的人口都得到了增长。
岭南在开元年间便有百万人口,此后人口不断滋生,又得几十万降卒亲眷及逆民涌入,眼下人口已经达到二百万。
黔中道在开元年间不过十几万人口,事后又遭到南蛮不断入寇,人口本就不多。
经过高骈强行迁徙人口进入,加上此次逆民涌入,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
如果算上那些不在朝廷图籍上的群蛮,黔中道的人口应该在百万左右。
只要不遭遇战乱,黔中道的汉口压过蛮口是迟早的事情。
湖南之地则不用多说,只需要继续潜心发展几年,很快便有希望脱离江南西道,独立设道。
以当下的情况,洪武四年左右,天下百姓应该可以突破四千万口。
“中原人口滋生不慢,待关中逆民尽数迁徙西域后,每年不少万人迁徙西域。”
“往后二三十年,仍需汝庇护西域百姓。”
刘继隆看向张淮深,直接将西域托付给了他。
张淮深虽然已经知道了刘继隆会扶持西域,但没想到他几次三番都在提,显然是在安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