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0110(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但,陈王闭了闭眼,他无法就这样说服自己,此次朝臣的期待只是因为昭武帝而升起,跟顾丛嘉没有半分关系。

事实上,老父亲的确为此骄傲,从抗拒到期待,这才多久……他特地跑来尚衣局告诉顾丛嘉这个好消息,当然,也是因为最近顾丛嘉为了寿礼的确有一点忽视了老父亲。

昭武帝目含骄傲:“谁人不爱丛嘉好。”

言下之意,顾丛嘉那么好,谁能不喜欢呢?

顾丛嘉黑色的瞳孔里满是质疑,他不信,“他们前两天才被我弄红温过,这就又期待我去了?不怕被我在搞红温?”

咳咳,虽然上次以兵部尚书为代表在昭武帝的话下对顾丛嘉表示了真心的感谢……朝臣们承认,秦王殿下很好,很有他们想象的的天潢贵胄的风姿,不愧是陛下亲手抚养出来的,但是,红温一次就够了……他们年纪不小了,就看中一个脸面。

这是顾丛嘉那天将不少大臣都弄红温后,下了朝,有不少老臣去找昭武帝向他委婉的提了些关于秦王教育的建议,知道昭武帝对于顾丛嘉的在乎,这提的是非常非常的委婉,一字十八个弯,也突出重点就是一个恳求,不是逼迫。

求生欲是非常在线了,一个个老泪纵横的,一开口就是为周朝尽过力,有过功,年龄大了,想体面的入葬,不想在这最后几年被史官记载那么多红温的场景……不管是因为羞耻,尴尬还是别的,他们都不想!

以至于昭武帝后来找了顾丛嘉,苦口婆心,谆谆教导,说了半个时辰……倒不是因为那些老大臣的恳求,主要是因为,想要搞一个人的方法多的是,何必生生将人气晕或气死,平白惹得一身骚,不划算。

没有谁值得让顾丛嘉的名声惹上污点。

顾丛嘉知道昭武帝的想法,说实话,昭武帝这样担忧关切他心里是很感动的,但是,听了一个小时的絮絮叨叨,实在是顶不住了,于是,不舍得讨厌担心关切自己的昭武帝,顾丛嘉就决定讨厌那些老大臣,若不是他们找昭武帝,他怎么会被絮絮叨叨一个小时。

本来昭武帝都对他放下了心,不唠叨这个了,结果,在那些朝臣说完之后,昭武帝又想起顾丛嘉没开口便让人红温的威力,又不得不多说点。

整整一个小时啊,自此顾丛嘉就看那些大臣就很不顺眼了。

就这样,那些人还能期待他去,就不怕再次红温啊?他倒是挺乐意看的,但是这些朝臣能乐意在表演一次红温?

顾丛嘉一想就知道不可能,故而开口:“父皇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

“他们想拿我顶包。”

顾丛嘉第一句还是询问,后面一句就是笃定。

顾丛嘉稍微思索,假设他们期待他在,什么情况下那些个大臣们会愿意顶着史书记载红温的风险想让他去,那就是他去能避免更大风险的时候……他去,什么能够避免……

第102章第102章万寿节(11)

由于昭武帝是第一次这样抚养一个孩子,顾丛嘉又是一出生就身患怪症的,太脆弱了,昭武帝很怕养不好顾丛嘉,所以他是很认真很严肃的查阅了诸多关于养孩子的资料的,就算现在的人并不会认真的出一本养孩子手册,但皇帝想要,那皇帝就得到。

多本由不同学士不同角度,不同的实践例子所著的养孩子手册,心得,就这么到了昭武帝的手上。

皇家养孩子与寻常人自是不同的,但,昭武帝的确将那些养孩子的心得,手册全部看完了,并且从中汲取到了一定的精华——他几乎没脾气,情绪稳定的像个假人。

不,也不能说昭武帝没脾气,准确来说,是对顾丛嘉没脾气,在顾丛嘉面前,昭武帝不会泄露一定一点的负面情绪,诸如生气,烦躁之类的……在顾丛嘉这里,昭武帝的情绪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稳定。

这种情绪上令人安心的包容,顾丛嘉不可能感知不到,所以,很容易的就能推测出事情的原委。

对于朝臣们而言,这种‘不约而同’的压迫感只有昭武帝会给他们,且再怎么样,他去也不会影响昭武帝的决策,那么,就只有昭武帝情绪方面的原因了。

这是古代,封建君主集权的时代,昭武帝情绪不好,那可真是会要老命的……虽然说陛下不是嗜杀的暴君,但是,他们害怕啊。

这时候,朝臣们就想起了秦王在的时候,处理苏氏银矿案的时候,按理说在处理这种案子的时候,陛下哪怕不生气,心情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但是,那几日,陛下周身却很平和,朝堂上并无那种压抑到凝重的气氛……好好好,看到站在那的秦王,这还有什么不懂的。

故而,这次,朝臣们也是第一时间想起了秦王。

昭武帝看着顾丛嘉,叹了口气,眼神温软,带着疼惜:“不要妄自菲薄啊。”

昭武帝对顾丛嘉的特殊从来没掩饰过,从顾丛嘉出生之时就开始了,但,那时候,朝臣看顾丛嘉是的目光是让陛下偏宠的奸佞,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顾丛嘉实习授官的惊艳提议,是顾丛嘉大周乃大国,何必在乎小国的自信,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发言。

“我的宠爱的确会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但那是看帝王过于偏信的奸佞,是尊贵的受宠的秦王,而不是你。”

昭武帝如是说。

他们大周的官员,或许有那种曲意逢迎的,但能上明德殿的,谁不是有政绩有资历的,他们已然是大周官员的上层,这样的官员又哪里会因为帝王宠爱秦王,从而想让还不到参政年龄的秦王上朝,好挡一挡陛下的怒火,若真是这样,一个王朝也该走到了尽头。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但昭武帝对内又不是暴君,他不可能一怒就随机拉一个明德殿的官员去死,所以,明德殿的官员纵然怕昭武帝,但实际上,他们只要自身清白,他们不会有什么事。

再说了,“我以前又不是没发过脾气,他们那时并没有这种‘不约而同’。”

实际上,朝臣们的这种‘不约而同’固然有希望秦王能来,昭武帝脾气能平和的希冀,但这种想法下的,是他们发自内心对顾丛嘉的接纳,他们接纳秦王在这个年龄能够参政议政,认可秦王上朝的资格,这一切,出自于秦王本身,而不是因为昭武帝的宠爱。

因为认可秦王的上朝资格,所以才会想秦王在就好了,若是朝臣反对秦王的上朝,那么秦王没来他们只会高兴,而不会惋惜。

顾丛嘉犀利点评:“实质上,这种‘不约而同’还是想把我推出去顶包。”

昭武帝,昭武帝嘴角抽了抽,好好好,你小子,是油盐不进啊。

昭武帝还想在说些什么,比如,朝臣们固然有这种想法,但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从这种想法中透露的意味,他们接纳了顾丛嘉的上朝资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