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页)
1935年1月,上海法租界
寒风凛冽的清晨,林烬推开明德书店的门,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呵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僵的手指,正准备生炉子,却听见后院传来低沉的争执声。
“——消息可靠吗?”是程添锦的声音,压得极低。
“顾安亲自送来的。”秦逸兴的嗓音沙哑,“他在工部局的线人昨晚喝醉了说漏嘴。。。说是贵州那边出了大事。”
林烬的脚步顿在门边。
门缝里,程添锦捏着译稿的指尖在抖,秦逸兴围裙上的面粉还带着沧浪阁蒸笼的热气——这场景,和他在历史课本上读过的那段文字,竟重叠得分毫不差。
“遵义。。。”
程添锦摘下眼镜揉眼时,林烬感觉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
他知道这个地名意味着什么,知道这扇门后即将说出的名字,会怎样改写此后二万五千里的征途,怎样重塑一个民族的命运。
“他们。。。重新选出了领导核心。”
林烬推开门,声音竟有些发飘:“谁?”
他明明早就知道答案,可当这三个字从自己心里滚出来时,指尖还是控制不住地颤。
“毛泽东。”
程添锦抬头,镜片后的光映在他眼里,亮得像暗夜里骤然燃起的火把。
译稿展开的瞬间,林烬的目光落在“先生领航,方向已明”那行字上
——这行字,他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见过复制品,可此刻听着真人从唇齿间吐出,胸腔里像有惊雷炸开,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秦逸兴一拳砸在墙上,面粉簌簌落下,哽咽里裹着的激动,和林烬记忆里纪录片里那些老兵的哭腔如出一辙。
林烬背过身,突然想起来课本上那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前只当是句定论,此刻才懂,这定论背后,是多少人在绝望里等来的一声破晓,是历史真真切切在眼前转弯时,烫得人眼眶发酸的重量。
他抬手按了按发烫的额角,原来亲身站在历史的褶皱里,听着那些改变命运的名字被郑重说出,比读遍所有史料都更让人喉头哽咽
——因为这一次,他不是旁观者,是和他们一起,站在这转折点上的人。
---
午后,沧浪阁密室
顾安的西装上还带着雪粒,金丝眼镜蒙着一层雾气。他掏出香烟,抽出一根叼在嘴里。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他划亮火柴,火光映出眼底的疲惫,“老蒋的飞机天天在头上转,他们就在敌人眼皮底下。。。重新洗了牌。”
林烬盯着那簇跳动的火焰:“伤亡呢?”
“比湘江好。”顾安吐了个烟圈,“但电台全丢了,现在传消息靠最原始的人力交通。“他从内袋摸出个油纸包,“这是新密码本。。。用《红楼梦》做底本。”
程添锦接过油纸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林烬这才注意到他脸色惨白,伸手一摸额头——滚烫。
“你发烧了!”
“不妨事。。。”程添锦摆摆手,却差点栽倒。顾安眼疾手快地扶住他,突然扯开他的衬衫领口——锁骨下方赫然有道未愈的鞭伤,已经化脓。
“上个月在闸北被捕的那晚?”林烬声音发抖,“你他妈说只是擦伤!”
顾安二话不说从西装内袋掏出磺胺粉,熟练地洒在伤口上:“程教授,你这样子。。。倒真像个负伤撤退的红军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