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页)
“烬哥哥今天真好看!”沫沫拍着手。
林时则好奇地摸着自行车:“这个能载人吗?”
“等哥回来带你兜风!”林烬揉了揉两人的脑袋,又朝书店里喊,“张哥!帮我看着俩小的!”
张冠清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赶紧滚!”
林烬推着自行车拐进霞飞路,车后架的《大英百科全书》用麻绳捆得结实,皮箱里则躺着宣雨青订的那套《追忆似水年华》。
他低头瞥了眼自己的打扮——靛青长衫配黑布鞋,袖口微卷,露出一截手腕。这身行头比码头扛货时的粗布短褂体面多了,但又不至于像昨日读书会上的西装那样浮夸。
“啧,张哥这衣服……怕是压箱底的宝贝吧?”他嘀咕着,想起张冠清耳根发红的模样,忍不住咧嘴笑了。
霞飞路的梧桐树影婆娑,阳光碎金似的洒在石板路上。偶尔有黄包车叮铃铃地掠过,车夫赤着膀子,汗珠顺着脊背滚落。林烬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铜板——等送完这趟书,得给林时和沫沫带点麦芽糖回去。
宣公馆的铁艺大门近在眼前,门房是个精瘦老头,眼睛毒得很。林烬深吸一口气,拎着皮箱上前,指节在门铃上轻轻一叩。
“明德书店,来给宣小姐送书。”他声音不高不低,唇角挂着恰到好处的淡笑,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得卑微。
门房认出他,态度立刻恭敬起来:“林先生请进,小姐吩咐过您来了直接去书房。”
仆役领着林烬穿过蜿蜒的回廊,脚下的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两侧墙上挂着西洋油画与中式山水。林烬强迫自己目不斜视,但余光还是忍不住扫过那些精致的摆件——欧式的珐琅座钟、景德镇的青花瓷、还有玻璃柜里陈列的象牙雕件,每一样都够贫民窟一家子吃上三年。
书房的门半掩着,隐约传来交谈声。仆役轻轻叩门:“小姐,明德书店的林先生来了。”
“请进。”
推开门的一瞬,阳光从落地窗倾泻而入,林烬不由得眯起眼。宣雨青正坐在钢琴旁,而程添锦站在她身后,一只手还搭在琴盖上,两人之间不过半步距离。见林烬进来,程添锦自然地收回手,金丝眼镜后的眸子含着笑意。
“林兄,辛苦你亲自送来。”
林烬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一眼——宣雨青今天穿了件月白色的旗袍,发间只簪一支珍珠钗,素净却不失大家闺秀的气度;程添锦则是一袭深灰长衫,袖口隐约可见暗绣的竹纹,温润儒雅。
啧啧,这俩人站一块儿,简直就是民国剧海报啊!
他放下皮箱,恭敬却不卑微地行礼:“程先生,宣小姐。这是您二位订的书。”说着取出那套《莎士比亚全集》和《追忆似水年华》,特意没拍打袖口并不存在的灰尘——张冠清说过,真正的世家子弟从不做这种小家子气动作。
宣雨青接过书,指尖在烫金标题上轻轻摩挲:“林先生今天这身很衬您。”她忽然转向程添锦,“添锦你看,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去年在剑桥见过的那位汉学教授?”
程添锦走近几步,目光在林烬的衣领暗纹上停留片刻:“确实。不过。。。”他忽然伸手拂过林烬肩头一片梧桐叶,“这件长衫的剪裁更考究。”
林烬后背一紧——这衣服可是张冠清的命根子!他不动声色地退后半步:“程先生好眼力。这是。。。家父旧物。”
对不起了张哥,人设需要!
林烬刚说完就后悔了。程添锦的手指突然停在半空,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意味深长。书房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连宣雨青翻书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
“原来如此。”程添锦忽然笑了,转身从钢琴上拿起一个牛皮纸包,“正巧,这是家父托人从苏州带来的碧螺春,林兄带回去尝尝。”
林烬刚要推辞,宣雨青已经接过茶包塞进他手里:“添锦的父亲是茶道大家,这茶在市面上可买不到呢。”她眼角弯起促狭的弧度,“就当是。。。谢谢你上次帮我找到那本绝版的《新月集》。”
林烬接过茶包,指尖触到宣雨青微凉的指尖,耳根不由一热。正欲道谢,程添锦忽然轻叩钢琴盖:“对了,林兄可还记得昨日说的文学沙龙?下周三在圣约翰大学。”
“记得记得。”林烬忙不迭点头,差点把茶包捏皱,“程先生推荐的书目我已经在准备了。”
程添锦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笃定∶“不必太拘束。这次来的多是文学院的师生,还有几位申报的编辑。”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虹》的手稿也会展出。”
林烬眼睛一亮,差点脱口而出“茅盾大大”,赶紧改成:“那真是难得的机会。”
宣雨青忽然从书页间抬头:“添锦你偏心,上次我想看手稿,你都说在保险柜里。”她佯装生气地合上书本,珍珠耳坠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程添锦失笑,从西装内袋取出两张烫金请柬:“雨青若是肯来,自然欢迎。”他将其中一张递给林烬,“另一张给杜老先生——他当年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考据文章,家父至今还收藏着。”
林烬接过请柬时,发现边缘竟用金线绣着细小的“明德”二字。他心头一震,突然明白这恐怕是程添锦特意定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