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第2页)
一直跑到中午时分,稀疏的林木越来越密,插天的古树无边无际。狼群一反常态,白天也没躲起来,而是耐心地尾随在后,却并不强攻,看上去好像是在等待大腮帮子他们耗尽力气。三个人疲惫不堪,脚下一步比一步沉重,老周和齐二虎心生绝望,也实在走不动了,想坐下听天由命。大腮帮子骂道:“小鼻子没整死咱,大鼻子也没关住咱,怎么能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让狼掏了?”说话这时候,狼群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他们仨都是死过几次的人了,虽然到了穷途末路,却没有一个人胆怯退缩,握紧手中石斧,背靠背站定了,准备与狼群殊死一搏,死也得拽上两个垫背的。说来也是命不该绝,大腮帮子发现眼前一棵树上,居然有一个硕大的窟窿,从中冒出若隐若现的白气,这个情形他再熟悉不过,不用过去看也知道,树窟窿里有只“蹲仓”的熊瞎子!
大腮帮子在黑瞎子沟时,可没少和熊瞎子打交道,心知西伯利亚刚刚进入漫长的寒冬,这个时候的熊瞎子还没睡熟,他冷不记起上山打虎之时,在深山中遇上一个神婆,告诉他这么一一句话“打树别打熊”,说记牢了将来定可救他命,难不成应在此处?他这个念头在心中转,却也无暇多想,冲上去抡起石斧猛击树干。老周和齐二虎吃了一惊,以为大腮帮子失了心,怎么放着眼前的狼群不顾,却跟大树较上劲儿了?还没等他们俩开口招呼大腮帮子,突然从树窟窿里钻出一头迷迷瞪瞪的棕熊,身形硕大,重逾千斤,长毛邋遢,双眼通红。老周和齐二虎以及二十几头恶狼,全被吓了一跳。大腮帮子来不及多看,拽上两个同伴抹头就走。西伯利亚棕熊踉踉跄跄地撞出来,奔着狼群就去了。狼群虽然凶恶,棕熊可也不好惹,左一掌右一掌将扑上来的恶狼挨个拍翻,顷刻间形成了一场混战。
三个人借机脱身,咬紧牙关接着往南边跑,虽说前方望不到尽头的林海雪原,仍是令人绝望,好在摆脱了狼群的追击,路再远也有走到的一天。齐二虎走一程回头看一看,发现狼群没跟上来,劫后余生的庆幸成久久难以平复,使他感觉身上的气力都比前几天足了。怎知鬼有鬼道、狼有狼道,他们仨高兴了不到两天,阴魂不散的狼群又来了,比之前少了几头狼,估摸是被恼怒的棕熊干掉了。大腮帮子等人匆忙应战,又打死了两头狼,他让老周和齐二虎剥下狼皮、生嚼狼肉,一来是为了生存,二来是做给狼王看,以此瓦解“狼气盛,人气衰”的形势。
他们仨并不清楚,西伯利亚的苍狼,不仅扛得住饥饿和严寒,报复心和耐力也是超乎寻常,不将这三个人咬成碎片决不罢休,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狼群对他们的状况越来越熟悉,甚至可以预估他们的战术和逃跑方向,由此愈加狡诈和凶狠,虽然数量远不及之前,却变得更加难以对付。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拉锯战,三人几乎被狼群拖垮了,老周就是在守夜时打了个盹,结果被恶狼抓住机会偷袭,扑上来一口咬开了喉咙死于非命。大腮帮子和齐二虎击退狼群,守着老周的尸首发呆,眼眶子里的泪水已经冻住了,想哭也哭不出来。二人有心把老周埋了,无奈地皮冻得跟铁板一样,只得将尸身放入岩缝。大腮帮子从老周头上割下一缕头发揣在怀中,如果还能活着回去,说什么也得给老周在东北起一座坟。二人默默注视老周的面庞,过了许久才捡来石块堵住岩缝。
一同逃亡的三个人,仅剩下大腮帮子和齐二虎了,尾随他们的恶狼也只剩十来头。狼群似乎认定这俩人迟早会自己倒下,因此不再上前袭击,只是耐心地跟在后头。如此一路南行,走了一天又一天,他俩如同茹毛饮血的野人,穿兽皮用石斧,钻木取火,在树梢岩洞中过夜,手脚和脸上全是冻疮,凭大腮帮子打猎的本领,沿途逮野鸟野兔充饥,有时一连几天没有猎物,就扒树皮草根来吃,有时早上天一亮就往前走,一路不停到了暮色低垂之际,转头来一看,出发的地点好像就在身后,有时遇上暴风雪,感觉自己已经被冻死了,到头却又活转过来,相互拉扯着挣扎起身,接着往前走。自打从列车上逃出来,大腮帮子和齐二虎就再也没吃过盐。盐这东西吃多了不行,可是一点不吃也绝对不行,否则就是吃再多的肉,身上也没力气。这些日子之所以能熬过来,全靠大腮帮子在沿途追踪驼鹿的踪迹,因为驼鹿为了补充盐,会拨开雪层,舔一些带有盐分的岩石和苔藓,但是大腮帮子也不知道照这样下去还能坚持多久。
这一天终于走出了森林,面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大冰原,凛例的寒风无遮无拦,湖边的大石头全被冰层覆盖,垂下长长的冰凌。大腮帮子记得老周说过,西伯利亚南边有个大湖叫贝加尔湖,古称北海,可没想到有这么大。他小时候在胶东老家看过海,那也就这意思了。看着一望无际的大冰原,二人脑中不约而同浮现出老周讲述苏武牧羊的情形,言犹在耳,老周却已葬身荒野,心下均是黯然。不过大腮帮子明白,狼群就在身后,如今步入一片空旷的冰原,失去了密林作为依托,他和齐二虎能否活命在此一举,他抖擞精神,找来几根小臂粗细的树干,刮掉树皮,用鹿筋牢牢捆扎成两个冰排。就在此时,齐二虎推了大腮帮子下,让他往来的方向看,狼王已带着那十几头恶狼追到了森林边缘。不仅大腮帮子和齐二虎没了人样,活下来的这几头狼,也已折腾得没了狼样:有的皮毛黏在一起打了绺;有的身上皮毛被烧掉了大半;有的浑身是伤,跑起来一瘸拐;就连为首的狼王,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只是狼眼中的凶光却更甚于前。
大腮帮子和齐二虎把冰排拖到湖边,两个人飞身上了冰排,用熊皮面罩遮住头脸,穿过凛冽的寒风飞驰而去,很快就把狼群远远甩在了身后。强弩之末的狼群追了一阵,终究赶不上疾驰的冰排。直至此时此刻,他们才彻底摆脱了狼群的的追击。二人深入冰冻的贝加尔湖,在寒风呼啸的冰原上飞速前进。冰湖深处气温骤降,风像刀子一样呼啸着席卷而来,能把人身上的皮袄撕碎,等到狂风过去,随即又出现冰雾,四周变得白茫茫一片,根本无法辨识方向。二人置身于冰雾之中,精神恍惚,眼前出现幻觉,耳朵里出现幻听,眼神迷迷离离,甚至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还活着,也许已经冻死变成了亡魂。齐二虎支撑不住了,不仅眼神游离,还开始犯迷糊,嘴里叨叨着胡言乱语。大腮帮子凭着直觉和强烈的求生欲望,用冰排拖上齐二虎一直往前走,走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望见茫茫冰原的尽头有一个小屋。来到近处看,小屋十分简陋,以桦木制成,外边包着鹿皮,门前放着雪橇、雪爬犁,不远处的围栏里还关着几头鹿。大腮帮子和齐二虎实在饿得不行了,上前敲门讨饭。主人是一个黑脸膛的老头,身穿鹿皮长袍、长靴,头戴一顶狐皮帽,身量不高,弓腰驼背,见了他们二人的这番模样,也自骇异,他是很多年没见过陌生人了,二话没说,就让他们进屋取暖。所谓屋子,其实是个小窝棚,为了挡风,在木头缝隙之间贴满鹿皮。屋里地方不大,中间放着一个大火盆,燃着熊熊火焰。正对着门的地方有一张简易木架,木架上供奉块人头大小的石头,上面用鹿血画着奇怪的符号,显出当地人对神灵的敬畏。
老头儿会几句汉话,说自己是图瓦人,在此以渔猎为生,一辈子也不知道外边是怎样的世界。他用皮兜子从屋外拎回堆雪,在火盆上煮了一锅土豆鱼汤,锅一开,小屋里香气四溢,馋得齐二虎两眼发直,咕咚咕咚地咽口水。老头又拿出鹿肉干和切成片的血肠给他们吃。大腮帮子和齐二虎两人千恩万谢,用逃亡路上打来的兽皮,跟图瓦老头换了皮袄和刀子,顾不得疲乏,缓过劲儿来再次踏上归途。说不尽这一路有多少艰难困苦,也说不尽遇上了多少危险,从寒冬走到开春,走过了大漠、草原、沼泽,两人九死一生,与偶尔飞过天际的飞鸟为伴,一直走到了嘉峪关……
齐二虎是山东的庄户人家出身,惦念老家的爹娘,大腮帮子也想去胶东寻找离散多年的老娘和两个妹妹,两人就一路乞讨要饭去了山东。不过大腮帮子并没有在老家找到亲人的下落,祖传的二仙观已房倒屋塌。当时的小鼻子占了大半个中国,莽莽神州多半沦于敌手,哪里还有家可言?大腮帮子就听了齐二虎的话,跟他在山东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齐二虎不幸中弹牺牲,当初一同从火车上出逃的兄弟三人,只有大腮帮子活了下来。终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大腮帮子跟随部队再闯关东,他知道报仇的时候到了!
第七章,大腮帮子追匪
1
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已经在山东参加了八路军的大腮帮子,跟随部队进军东北建立根据地,再一次出了山海关。此时的关外,较之大腮帮子离开之际,局势已截然不同,各地土匪蜂起,这其中替天行道的清绺子一个也见不着了,活下来的要么隐姓埋名回家务农,要么弃暗投明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只剩下占山为王无恶不作的浑绺子,继续为祸方,其中还包括日军投降前夕为了搅乱东北形势故意就地解散的伪满洲国兵团,日伪时期的军警、官吏,以及流窜潜伏下来的特务、残匪。关东军遗弃在东北的大量枪支弹药也流入民间,使得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多如牛毛,他们平时躲在深山老林,找机会就下山打家劫舍、明火执仗、烧杀抢掠,稍遇反抗便要杀人,甚至屠村、屠镇,疯狂残杀翻身农民,并且造成我军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东三省的秩序。
到了1945年秋天,土匪武装龙蛇混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稳定后方局势,配合主力兵团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开始集中兵力组织精锐部队,配合地方兵团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大腮帮子跟着队伍东征西讨,由于他胆识过人,枪法出众,战斗经验丰富,又熟悉当地地形,会说黑话,还对土匪的活动规律一清二楚,在剿匪战斗中屡立奇功,很快成为剿匪部队的骨干,当上了侦察排的排长。部队战友们都知道大腮帮子有个习惯,每消灭一股土匪,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总要把俘虏的崽子、击毙的土匪挨个看一遍,其实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一找到飞行队的金匪,尤其是塔什哈。
当土匪的多为亡命之徒,脑袋瓜子掖在裤腰带上,全然不计生死,而且狡猾异常,仗着熟悉山里地形忽聚忽散,经常化整为零,从剿匪部队的眼皮子底下溜走。土匪一旦脱身,便会躲入深山密营,或是回到地方上继续当老百姓,装得和没事人一样,等风声过去,就再次啸聚作乱,很难彻底将其歼灭。经过数次交锋,大腮帮子总结出一条规律,各个绺子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不论下边有多少人马,均以大当家的马首是瞻,这叫“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当家又叫顶天梁,顶天梁一倒,必定房塌屋毁,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剿匪的重中之重在于擒杀匪首,一旦活捉或是击毙匪首,这一股土匪群龙无首,定然各自逃窜,很难东山再起。如果让匪首跑掉,十有八九还会召集人马卷士重来,很容易死灰复燃。大腮帮子所在的剿匪部队,对躲入深山的土匪穷追猛打,消灭了几十个或大或小的土匪头子,使敌闻风丧胆。深山老林的土匪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侦察排长,火眼金睛,神出鬼没,双手使枪,百步穿杨,遇事总能想到别人前头,撞不上是走运,撞上了就得赶紧跑,跑慢了命难保。在剿匪部队的穷追猛打之下,直至辽沈战役展开之前,东北各地匪患基本肃清,奉命剿匪的部队基本上只有继续追击残匪、巩固根据地的任务了。
有这么一股土匪苟延残喘,盘踞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之中,匪首四十来岁,长得凶神恶煞一般,面红如血、头大如斗,常穿八卦仙衣,不人不鬼,半妖半道,身怀绝技,擅使飞刀,报号“常青龙”。此人的来头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有被擒获的土匪俘虏供述,长了一张大红脸的常青龙,系十二年前从关外来到此地,关于常青龙之前的种种行径,不仅剿匪部队知之甚少,在各路土匪中也是无人了解。只听说他当初单枪匹马就敢起局建绺,先后吞并了几个山头的绺子,收编了不少散兵游勇,那些土匪之所以对他死心塌地,皆因这常青龙混迹山林凭的不是枪法和刀法,而是妖法!
相传东汉末年的张角,就是用妖法蛊惑人心,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创立太平道,发动黄中起义,从者达百万之众。至于常青龙使的什么妖法,向来众说不一,有人说他身怀异术,能够画符念咒,凭空取人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也有人说他是常家门,擅长遣将招神,“胡黄常蟒鬼”五路仙家全得听他的调遣,更能呼风唤雨、喷云吐雾、撒豆成兵。反正传得挺邪乎,就有说是以讹传讹的,因此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另据民间传言,匪首常青龙凶残至极,砸窑、绑票从不留活口。关东胡匪本有五清六律、七不抢八不夺,像什么僧道尼姑、干摆渡的、挖棒槌的、开药铺的、开大车店、受伤带残的、办红白喜事的,等等,即便是杀人放火的浑绺子,也不允许抢夺。倒并非是什么“盗亦有道”,而是土匪这一行自古留下的规矩,毕竟土匪也是人,免不了遇上三次六难,有个马高镫短的时候,不能真把事情做绝了。但是常青龙不管这套,整个一个“猴子举棒子——胡抡”,而且残忍成性,砸窑抢钱不说,还杀人成瘾,经常平白无故下山抓人,不论老幼妇孺、贫富贵贱,什么人都往山上抓,有的穷光棍连饭也吃不上,没有钱财衣物可抢,更当不了肉票换钱,那也照抓不误。老百姓不明所以,只听说凡是让他抓去的人,再没一个可以活着下山,据传说都让他生吞活嚼了,吃的人越多道法越高,道法越高就越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越货。如今的常青龙招亡纳叛,收编了好几股残匪,加上残匪“靠窑”带来的武器弹药、地图情报,势力比之前扩充了一倍有余,麾下不仅有左右军师、四大天王、八大护法,还有五六百号崽子,百十来匹日本人留下的东洋马。绺子里枪弹粮草充足,以深山老林为巢,占据了二有山老虎背,凭借天险,跟剿匪部队摆起了肉头阵,在山上以逸待劳、固守不出。
为了消灭盘踞在二有山老虎背的土匪,剿匪部队先后三次派侦察分队前去探路,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侦察分队每次进山走不了多远,就会在山里遇上突如其来的浓雾。漫山遍野的大雾说来就来毫无预兆,这个雾来得十分蹊跷,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纵然刚刚还是艳阳高照晌晴白日,浓雾也能在眨眼之间笼罩山林,聚而不散,遮蔽了天日,目光所及白茫茫的一片,三五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见。非但如此,更要命的是浓雾中竟然有蛇,可不是一条两条,战士们前脚刚踏进浓雾,草丛、灌木里立即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四面八方由远及近,不断有蛇钻出来,挂在树上的也有,大的小的、有毒的没毒的、花花绿绿不计其数,或婉蜒游走,或昂首吐芯,看得人头发根子直往上竖。侦察分队的战士个顶个能征善战,却不知如何对付蛇群,几个人背靠背站成一圈,又怕暴露位置不敢开枪,更何况子弹能够对付土匪,却对付不了这么多的蛇,只得用刺刀挑了几条离得最近的蛇,怎奈大大小小的蛇中了邪般不顾死活拼命往上冲,在周围越聚越多,几乎连成了片,挤成了墙。有几个战士躲闪不及让毒蛇咬了,便即脸色铁青、嘴唇发紫、口吐白沫、躺在地上止不住抽搐,其余的战土只好带上伤员,舍命冲出蛇群,被迫退回了出发地。打了这么多年仗,战土们枪林弹雨也没人退缩,没想到今天让蛇群逼得无路可走。接连三次遇上同样的情况,总共伤了十几名侦察分队的战士,剿匪部队的首长问明来龙去脉,认为侦察分队在山里遇上的浓雾、蛇阵绝不寻常,头一次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他立刻想到大腮帮子。首长曾是大腮帮子的战友,对他最为了解,知道他当过十几年猎户,熟悉山中的毒虫猛兽,应当有破蛇阵、解蛇毒的法子,剿灭盘踞在老虎背上的土匪非他不可,就派通讯员传令去调大腮帮子,当务之急是救治被毒蛇所咬的伤员。
这些时日,大腮帮子也没闲着,正在三百里之外一个叫苍龙背的地方,围歼另一股悍匪。苍龙背与老虎背相距虽远,但同属二有山一脉,两座山头同样是陡峭险峻、易守难攻的绝险之地,苍龙背大当家的吴罗锅,也是个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手底下有两百来号土匪,与常青龙臭味相投,二人是结拜兄弟。吴罗锅仗着山势险要、人多枪杆子硬,在苍龙背负隅顽抗,与剿匪部队打了两天两夜,双方各有伤亡。大腮帮子见久攻不下,就跟营长商量,让他布置队伍继续在正面佯攻,加强火力吸引敌人注意,自己带侦察排从后山上去。等到天黑之后,他带领侦察排沿着后山的峭壁攀上山顶。苍龙背山势险峻,后山危崖陡峭,野兽也上不去,所以山顶没有土匪把守。打蛇打七寸,侦察排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命门,在夜色的掩护中摸进土匪老巢。此时剿匪部队在山下与土匪交火,枪炮声在深山密林中阵阵回荡。后山上却没有巡逻的崽子。两排棚屋黑灯瞎火,唯有当中一间大屋灯火通明。大腮帮子估摸这是匪首的住处,捅破窗户纸趴在窗棂上往里一看,吴罗锅和几个土匪正在厅堂之上喝酒吃肉。此时山下打得热闹,枪声手榴弹声不绝于耳,这吴罗锅倒也淡定,反正如果顶不住剿匪部队的进攻,他也是难逃一死,不如及时行乐。大腮帮子行事向来干脆麻利,最擅长不按常理出牌,也不打声招呼,在外面瞄准吴罗锅扳动扳机,子弹飞出,正中吴罗锅眉心。吴罗锅应声栽倒在地,到死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开的枪,稀里糊涂地丢了老命。大腮帮子一挥手,带领战士往里冲。屋内众土匪见大当家的吹灯拔蜡了,立刻乱成了一锅粥,吴罗锅身边蹿起一人往外就跑。大腮帮子瞅见此人头戴道冠,身披肥大道袍,往脸上看,一脸大麻子,留着连面胡子,说黑不黑,说红不红,他抬手一枪,当场打倒了这个道士。接下来侦察排与正面佯攻的部队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打了土匪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歼灭了苍龙背的土匪。这次战斗活捉了三十几个土匪,其余的被尽数击毙,不曾走脱一个。正在打扫战场之际,一名通讯员骑着快马一路飞奔上山,告诉领兵带队的营长,首长急调大腮帮子去老虎背支援。大腮帮子心知军情如火,来不及休整,也没问到底出了什么事,就跟着通讯员快马加鞭赶赴老虎背。部队首长见到大腮帮子,顾不上叙旧寒暄,给他下了死命令:第一,赶紧想办法为受伤的战土治疗蛇毒;第二,尽快探明老虎背的底细,全力以赴歼灭这股土匪。
正所谓“十道九医”,大腮帮子是道门出身,又在山里当过多年猎户,虽然不通医理,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却懂得救治蛇毒,也会找解毒的草药。事不宜迟,他立即带人去山里找一种名为“走马芹”的草药,好在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漫山遍野随处可见,茎像竹子节节空心,叶子如扇子一般七横八竖,走马芹本身也是剧毒之物,不能口服,只可外敷,以毒攻毒,再佐以松香、雄黄等物,专克蛇毒。一用之下,伤员的情况立刻有所缓解,多亏大腮帮子及时赶到,部队才没出现死亡减员。不过走马芹治标不治本,解得了蛇毒,却破不了蛇阵,下次进山再遇上蛇阵又该如何应对?部队进不了山,又如何剿灭土匪?
剿匪部队出师不利,接连几次受挫,大腮帮子暗觉古怪,却没个头绪。只在心中揣测,这浓雾与蛇群或许与匪首常青龙的妖法有关。一筹莫展之际,冷不丁想起当地有个顶仙的妇道,关照着周围十几个屯子,据说也是“胡黄常蟒鬼”五路仙家中的常家门,“胡仙”就是狐狸,“黄仙”是黄鼠狼,又叫黄皮子,“常”指的是蛇。当年东北老百姓信奉顶仙,搬杆子顶仙的人有一半是天赋异禀,打小身子就弱,眼里看见过不干不净的东西,容易招惹狐鬼,如果这个人想靠这个事整俩钱儿花,那正好中了狐鬼的心意,就给这人“串窍”入魂,自此魂魄腾空,人半死不活的。串完了窍,狐鬼还要养“堂口”,就是去阴间招兵买马,以便有小鬼儿帮着办事跑腿。顶仙的给别人看事叫作“出堂”,能为他人消灾解难,给牲畜治病,能收魂,能圆光,通变如神,法力无边,只有别人想不到的,没有他干不了的。仙家牌位供奉在家中或堂口,牌位上的名字也跟屯子里的人名一般无二。老百姓遇上为难着窄之事无计可施,就去求助搬杆子顶仙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关外独有的风俗。大腮帮子心里琢磨,那个神棍是否真能请仙上身不好说,但是吃这碗饭的跟人熟,跟蛇更熟,至少以往山上打猎挖棒槌的人都找她讨药避蛇,且百试百灵,或许顶仙的有什么法子可以突破蛇阵。大腮帮子打定主意,就借取避蛇药的机会,上门造访这个顶仙的妇道。
大腮帮子换上一身便装,沿途打听找上门去,山林子里满世界都是红松白桦紫椴,远看即是五花山色,山麓里飘来缕缕炊烟,景色美不胜收。顺着炊烟看去,顶仙的妇道住处和普通人家相差无几,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干打垒的国墙,两间半土坏房,屋顶铺着茅草,外墙刷着土黄色的泥浆,上头挂着串串黄玉米、红辣椒,院子里的地面平整密实,打扫得挺干净。大腮帮子站在门外拔高嗓门问了句:“在家吗?”过了片刻,屋中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谁啊?门没插,进来吧。”大腮帮子推门往里走,进到屋中,见一个四十来岁的妇道盘腿坐在一侧的土炕上,身穿一身青布裤褂,脚脖子上扎着绑腿,往脸上看,青里透黄的一张脸,太阳穴上贴着块黑音药,一嘴黄板牙,腰里别着一杆烟袋锅,却并未点着,抽的是手卷纸烟喇叭筒,两手的指甲又尖又长。屋角的大瓦缸中有一条二尺来长的五花蛇,正对大门的墙下是张供桌,香蜡供品摆得满当当,供品全是平常人吃的东西,不过是一篮子鸡蛋,一小碟白糖,半瓶子豆油,几个馒头之类,香炉当中插着三炷大香,燃烧过半,屋里烟雾缭绕,异香扑鼻,这香味似檀似麝,闻了让人觉得心平气和。供桌后的墙上挂了一幅画像,画中是个人首蛇身的神怪在半空腾云驾雾,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蛇,有的还长了双翅,画像不知道挂了多少年,纸张泛黄,图案褪色,四个角都卷了边。供桌两侧分列赤、橙、黄、绿、青、蓝、紫、黑八色幡旗,各绘毒虫猛兽,旗子上面也布满了灰尘。
按东北民间的说法,山林冻士阴气湿重,别说胡黄鬼魅想得道成精求个人形,就连草木都带着几分仙气,时不常从树瘤子里“咕咚咕咚”往外冒血,成了精就有老百姓供奉,总有人来大树底下烧香上供,许愿还愿,披红挂彩。大腮帮子久居关外,见识过这路人的手段,对顶仙这一套略知一二,进门指眼一看,便知是座堂口,供桌两旁的令旗,当是调兵遭将号令各路仙山家的法器,大瓦缸中的五花蛇,想必就是神棍口中的常大仙真身。大腮帮子表明身份,说剿匪部队的战士被蛇咬了,问顶仙的讨蛇药方子。搬杆子顶仙的吃么的就是这碗饭,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家中求药,故而见多不怪,从炕头上取过一个方方正正的小药匣子,伸手进去捏出一个小袖纸包。这东西没有白给的,顶仙的妇道平时也是看人要价,遇见有钱的主儿,时常故弄玄虚东拉西扯,说上一堆玄而又玄危言耸听的话,等对方害上怕了,再趁机多要钱,可一听说登门的是剿匪部队,虽然一没穿军装,二没挎着盒子炮,可那也惹不起,吃这碗饭的不惧神鬼却怕人祸,她摸不准大腮帮子的来路,干脆送个顺水人情,又讲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大腮帮子毕竟有求于人,也客气了几句,弯腰接在手中,打开一看不禁大失所望,无非是些松香、雄黄之类,与自己所用之药没什么不同。他嘴上没有言明,心里头可犯了嘀咕,怀疑顶仙的不能对付蛇阵,转念一想,来都来了还是问一句吧。顶仙的最擅长察言观色,还没等大腮帮子开口,就在面前摆了个铜盘,又朝着里屋喊了一声,叫出来一个傻徒弟,三十来岁的一条蠢汉,穿一身黑袄黑裤,头上项个八块瓦的破帽子,下巴上胡子拉碴,脏兮兮不知几年才洗上一次脸。相传顶仙的收徒弟,实际上就是找个伺候香火的使唤人,传不了任何本领,端茶倒水什么活儿都干,还不用给工钱,但凡有口饭吃,也没人愿意干这个。傻徒弟跪在地上,捏碎烟叶子放在黄符上卷成纸烟,递到神棍手中打火点上。神棍紧闭双眼,皱着眉头,紧嘬了十几口烟,不过只嘬不咽,眨眼这支烟少了一半,再开口说话的时候,调门和嗓音全变了,仿佛坐在炕头的另有其人,出口语速极快,但是说不了两句话,她就得猛嘬半支烟。傻徒弟手底下一刻不停地卷烟,给她一支接一支地续上。顶仙的神棍手捏着纸烟,一手敲打法鼓,转眼之间,那个铜盘子中的烟头、烟灰就堆满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呛人口鼻。大腮帮子心知肚明,此时盘腿坐在炕上一边喷云吐雾一边说话的人,已经不是刚才那个妇道了,而是画像中半人半蛇的常大仙,它的真身则在那口大瓦缸中。
且不论装神弄鬼与否,常大仙断断续续云山雾罩的番话,倒让大腮帮子吃了一惊。它说:“妖风盘踞老虎背,你欲进山不得为,云雾丽露皆有时令,岂能常聚不散?”一语就道破了大腮帮子的来意,不等大腮帮子追问,接着说道:“你们那么多人马进山,山里的蛇避之尚且不及,怎会成群结队在雾中咬人?皆因奉令调遣,不得已而为之。你有所不知,匪首常青龙乃旁门左道中人,是我常家门的败类,虽然本仙早有清理门户之意,怎奈却不是他的对手,只因此人手上有一道令牌,精通驱遣之术,不仅能够呼风唤雨,还可以调遣‘胡黄常蟒鬼’,如若等闲视之,只恐凶多吉少!”
2
顶仙的出马,也叫看香、出堂,吃这碗饭的地马负责上传下达,把凡人的请求传达给仙家,再把仙家的指示带给凡人。匪首常青龙为祸多年,经常在这一带劫掠,杀人放火没有他不干的,有不少人被他逼得家败人亡,有很多被他抓上山去的老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当地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不乏有人找到这个搬杆子顶仙的,焚香进贡,舍钱许愿,烦请常大仙显灵清理门户,收了匪首常青龙,给老百姓留条活路。顶仙的神棍托神附鬼,也费了老鼻子劲了,可是想除掉常青龙这个占山为王的凶神恶煞,却又谈何容易?为了面子又不得不应承下来,只搪塞说天机不可泄露,待到时机成熟,常青龙必定难逃劫数。正在此时,突然冒出个剿匪部队的大腮帮子,简直是天上神兵下界。顶仙这宗本事靠的就是见风使舵,借力打力,正好借机将土匪的底细告知大腮帮子,助其一臂之力,为民除害,一且成功,就能以此忽悠老百姓了。说完又从身后抗头拿了五块药饼和一面三角小旗递给大腮帮子,这小旗用几块绸布拼成,说黄不黄说红不红,中间绣着腾云驾雾人首蛇身的神怪。临走之时,顶仙的又点手叫过大腮帮子,附在他耳边,传了他一个破蛇阵的法子。
大腮帮子虽将信将疑,却也谨记在心,谢过顶仙的神棍,回到营房驻地,把她给的松香、雄黄用水化开,帮受伤的战土敷上,蛇药的效果果然是立竿见影,看着那几人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心知已无大碍,这才松了一口气,对这顶仙的神棍多了几分信服。当天夜里,大腮帮子翻来覆去想了整整一宿,琢磨出一个对策,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匪首常青龙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又擅长以妖术邪法布阵对敌,蛊惑人心。在以往来说,剿匪部队从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眼下却对山上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且没有重武器,即使到了山下发动强攻,遭受的损失也不会小,更没把握除掉匪首常青龙。看来剿灭这股土匪,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用些非常手段,恐怕降伏不了这个作恶多端的匪首。
转天一早,大腮帮子出了营房,直奔二有山的山坳,此前来时他已留心,山坳里有一座破败的道观,看上去尚未荒废,心里琢磨只要尚有香火,就定有道人主持。他走入观中一不拜神,二不烧香,直接找到守庙的老道,掏出钱来要买老道浑身上下的行头。那个老道虽说平日里隐居深山,但也久走江湖阅人无数,一看大腮帮子表面上和颜悦色,眼角眉端却隐隐带着一股子煞气,知道此人不好惹,万一怠慢了,只怕引来无妄之灾。虽然不知道要买他这身破道袍做什么,却真不敢卖,老道实话实说:“不是我不肯卖给你,实在是只有这件道袍,要是把这身行头给了你,我就得光着定,出不了门还不得饿死?军爷您也是明白人,做事也要讲究点分寸不是?”大腮帮子说那还不好办吗,他也不避讳,浑身上下脱得只剩下一条裤头,连皮帽子都摘下来了,跟老道说:“您拿着这个钱,穿上我这衣服,再去置办新的,您这一身我必须穿走,等事成之后我再给您还回来。”老道乐得交换,当即脱了道袍。大腮帮子又在道观中挑了几件法器,就在道观里穿戴整齐,径直来见部队首长。首长端洋了半天,才认出眼前这老道竟是侦察排长大腮帮子,见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件打满补丁的青布道袍,身背一柄北斗桃木剑,上嵌七枚铁钉,左手摇铃右手打幅,分明是一个行走江湖的道人。大腮帮子祖辈在胶东二仙观做了几代持宝道士,不说与生俱来的道骨仙风,扮个江湖道人却也毫无破绽。首长问他这是想干什么,大腮帮子一摇手中铃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贫道准备上山一探究竟,会一会常青龙这个王八犊子,如果成了,给他们来个一勺烩!”
根据之前的情报,常青龙这股土匪盘踞的山头是处天险,当地百姓称之为老虎背,上山仅有一条绝径,两侧皆为悬崖陡壁,一不小心摔下去,就是个粉身碎骨,连尸首都没处找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皆因此山形势险恶,当地人放山挖棒槌、采蘑菇、打猎常常遭遇不测。因此早年间在山顶上造了一座宝塔寺辟邪镇压,由于山高林密,又在绝险之处不通人烟,久而久之门可罗雀,现如今香火已经断了几百年,宝塔也不复存在,寺内大小房屋倒的倒、塌的塌,仅有天王殿留存至今。被常青龙等众土匪当成了聚义分脏厅。首长深知这股士匪不好对付,如果有人可以提前上山侦察,做到知己知彼固然再好不过,但是不明日大腮帮子为何要扮作一个老道。
大腮帮子告诉首长,在剩灭苍龙背那伏土匪时击毙了一个老道,之前仔仔细细了解过那伙土匪的来龙去脉,知道那个老道姓吕,投靠苍龙背大当家的吴罗锅日子不长。自打剿匪以来,各个绺子据守自保轻易不敢下山,估计没跟别的山头打过照面,自己在道观长大,熟悉道门中的举止做派、言语规矩,正好可以扮作那个吕老道,上山会一会常青龙。首长不同意,“山上的土匪什么人都有,你剿匪多年,万一遇上打过照面的残匪,被眼尖的认出来,岂不是羊入虎口枉送了性命?”大腮帮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有法子,当年江上飞传过他一个绝招,用草药涂面抹须,扮成一个大麻脸的红胡子,又叫破了嗓子,变成一副公鸭嗓,再把腰往下一塌,别说土匪了,就连朝夕相处的战友也认他不出。他告诉剿匪部队的首长,土匪占据的老虎背天险易守难攻,想除掉匪首常青龙,应当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来招调虎离山!
大腮帮子所说的计划,换了别人可能不信,指挥剿匪部队的首长却一向信得过大腮帮子,因为他俩是多年的战友,见识过大腮帮子的本领,更知其为人一向内敛,既然夸下海口,必有应对之策,只不过此行凶险不言而喻,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同意了大腮帮子的请求,嘱咐他千万多加小心,不可轻敌。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按大腮帮子所说的计划展开行动。
大腮帮子没有声张,从部队驻地出来,一个人悄没声儿地进了山,没走多远,眼见密林深处迷雾陡起,遮云蔽日,白茫茫一片看不见路,周围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想必是毒蛇出洞了。好在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倒也不慌不忙,按顶仙神棍的指点,捡起树枝在地上画了三层圆圈,一个比一个小,又摸出两块药饼,捻碎了撒在最外层的大圈之内,自己站在正中。没过多久,浓雾中的蛇越来越多,土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乌梢蛇、青梢蛇,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目的怪蛇,层出不穷个个争先,粗的细的长的短的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赤如朱砂,有的绿如青铜,有的黑如胶漆,有的白如雪练,有的青同蓝靛,有的黄比老姜,在雾中忽隐忽现,这个走了那个来,俨然进了万蛇阵,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阴冷的血腥之气,大腮帮子纵然胆大包天,但是头一次瞅见这么多蛇,也不由得头皮发麻。可说来也怪,没一条蛇进得了地上的大圈。大腮帮子见了眼前这一幕,把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然而过不多时,又来了许多杂色斑斓的蛇,一条条目露凶光,吞吐长芯,有的抬起半个身子扭来摆去,有的紧贴地面快速滑行,显然比之前的蛇毒性更猛,相继钻入了头一个圈子。大腮帮子已知顶仙的法子有用,见状并不着慌,从怀里摸出剩下的三块药饼,用火点上冒出黄烟,撒在地上将来蛇挡在第二层圈外。群蛇虽然进不了圈内,可是并不就此退去,蛇头高高昂起围在圈外,时不时往圈内试探,却没有一条蛇敢进来,都吐着芯子盯着他。如此僵持了好一阵子,忽听摧折枝叶的声响由远而近,如同风雨大作,阴气凛然,转瞬到得近前。大腮帮子嗅到一股刺鼻的腥气,同时瞅见一缕黑气直入黄烟,他心头紧,知道蛇王来了!他以往在山中打猎,经常遇上毒蛇,都是靠雄黄、硫黄之类药物趋避,可是从没见过蛇王。当即闪目观瞧,本以为这蛇王怎么也得是水桶粗细,头大如斗,眼似铜铃,哪承想是一条筷子粗细的小黑蛇,通体漆黑,泛着暗光,头顶一道隐隐约约的红线,疾如风快似电穿过蛇阵,别看个头不大,出来的响动可是惊天动地,透出一股子难以言说的邪性。刚刚布下的两圈药饼对此蛇简直形同虚设,它钻入圈内直奔大腮帮子而来。大腮帮子哪敢怠慢,没等那条蛇来咬他,就从怀中掏出三角小旗,左手用力一抖,呼啦啦迎风展开,只见小黑蛇落在地上,连同四周的群蛇,全都朝向那面三角小旗。他连忙用右手擦亮火折子,当着蛇王的面把三角小旗烧成灰烬。按顶仙的神棍所言,这么做才可以让蛇王不受令牌调遣。此法立竿见影,小黑蛇如同钉在了地上,面对燃烧的令旗一动不动,等到令旗完全化为灰烬,它若有所悟,吐了两下芯子,率领蛇群掉头而去,蛇群来得快去得也不慢,转眼不见宗迹,又过了一会儿,密林中的浓雾也散开了。
大腮帮子破了蛇阵,抬手擦去额头的冷汗,纵身跳出圈外,一路顺着小径走入深山。沿途再无阻碍,他观看周遭地势,估摸快到土匪设卡的关口了,故意放慢脚步,边走一边哑着嗓子高声念诵道歌:“着青衣、戴黑帽,驾鹤西行你开道;两道符、一张嘴,走遍天下不怕鬼……”高诵道歌是假,以此引出巡山的崽子是真。果不其然,从路旁蹿出几个土匪,都是短衣襟小打扮,歪戴着帽子,脚蹬洒鞋,横背竖挎着步枪,肚子上松松垮垮系着一圈子弹袋。其中一个二话不说拉开枪栓,朝大腮帮子脚底下开了一枪,这一枪是让来人别再往前走了,同时也是给附近的土匪报信儿。大腮帮子忙停住脚步,正了正头上道冠,稳了稳手中幡杆,冲那几个土匪叫道:“闭着火闭着火,里码人!”意思是说,别开枪,是同行。为首上来一个土匪头目,胯下骑着匹青色驽马,身上黑衣黑裤,敞胸露怀,小腿肚子上打着绑腿,头上戴一顶狗皮帽子,斜挎着盒子炮,双眼如炬,见大腮帮子口中说的是黑话,又是个道士打扮,大麻脸红胡子,穿的破衣烂衫,举手投足透出几分匪气,不像个好人样,就对开枪的崽子一摆手。举枪的土匪仍十分警觉,只是稍稍压低了枪口,叫大腮帮子站着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