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暗示(第2页)
短短几息之间,这富丽堂皇的花厅中,各有各的心事。
而姜姒,因为太后专程派人把她们叫到跟前的举动,推测出花瓶的不简单。
她既没有斩钉截铁说自己的推测是对的,也没有因为太后的盘问而不自信。
更不会像谢云朔那样,因为什么谨言慎行,就装模作样逃避问题。
不是都说,小谢将军潇洒不羁桀骜不驯,到了圣上面前,还不是装模作样。
姜姒仍然坚持自我,不过只是有选择性地坚持了自己的答案。
“回太后,民女所评为花瓶单独的一方,上面所绘竹林的釉彩图案,其画法的确与民女家中汝窑王皖之的竹林釉图茶杯有相同的笔法和着墨。其余三面就不知了。”
她坦率的回话,让听了的人好些都笑了。
不过姜姒这答法倒是没什么问题,实事求是,不卑不亢。
她觉得自己的眼力没错,只承认自己辨认的那一方。
而谢云朔所品评的,是另一面画着菊花的图案。
恰巧,两人辨认的单面绘图竹和菊,是两面对立的图案。
一个占着前,一个占着后。
太后听了她的话,面上有了笑意,还跟身边的皇帝皇后说:“这小姑娘,真是好眼力,竟能认出来这画的来历。”
说罢,她看向皇帝身后侧方坐的一名妃嫔,“齐嫔,这四方瓶是你献的,你来给大家说说这四方瓶的来历。”
不知情的一干人等愣神,暗想,难道是谢云朔猜错了,姜姒猜对了?
可又为什么要让献上这四方瓶的齐嫔讲解。
随后,从皇帝斜后方的位置,徐徐站起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宫妃。
她盈盈笑道:“小谢将军与这位姜姑娘眼力不俗。其实这一尊四方瓶,并非一人所作。是由南北两大瓷窑,最善釉彩的工匠合力而作。当年二人恰巧同处中州,各作两面釉彩,因此,这四方瓶全天下仅一只。”
齐嫔说完,真相大白。
原来谢云朔没猜错,姜姒也没说错。
如此巧合之事,引得堂上众人笑议纷纷。
许多不认识姜姒的,不知道谢云朔与姜姒之间有过渊源的,便觉得这机缘巧合颇有意思。
一派热络之中,皇帝开口,全场很快安静下来。
只听皇帝笑说:“若不是那两位匠人恰巧聚集在一处,普天之下还没有这样一个瓷器有两个来历的。这是姜爱卿家的女儿?小小年纪,如此独清独醒,真是难得。”
姜父姜绥安站起身来行礼,答:“谢陛下夸赞,正是吾女。”
既然皇帝特地当着所有人的面夸了,那就坦然地应下来,如果说些自谦的话,反倒不合适。
一时间,诸位高官表情各异。
让旁人听来,只当皇帝宅心仁厚,即使一个普通官员家的女儿也不吝夸赞。
可是让其中几位存了心事的听起来,却是意味深长,话里有话。
尤其是大将军谢行修,皇帝说的上一句话,问的还是谢云朔的婚事,下一句特地夸赞姜家女。
帝王之心幽深莫测,如果没有谢家请旨,或是明确有意与谁家结亲,依照皇帝的性格,不会突兀赐婚不顾谢家人的意愿。
因为他并不是手腕强硬雷厉风行的帝王,他行事稳妥,举措怀柔,话说成这样,已算提示得明显了。
姜家女出身不高不低,性子率真,人又生得美貌,对于既看重谢家又忌惮谢家的皇帝来说,这样的女子,是他最希望谢家长孙谢云朔求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