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梅素行动派浪漫主义(第1页)
梅素后来才明白,性格与行动相辅相成,不同的职业塑造不同的处事方式。
曾经,梅素的身份是学生,刚毕业就嫁为人妻,闲散度日,自然满脑子情爱。
如今,她是一名厨房的初级学徒,但性子从温吞犹豫,变得精明爽利了不少。
说是学徒,其实也是自谦。
在完成巴黎蓝带的传统法式甜点技法与西点管理课程后,梅素拼尽全力争取到一家星级酒店的糕点房实习机会。
那段时间收获颇丰,小腿却不堪重负。
若非她每晚坚持按摩缓解,静脉曲张这个职业病就要早早找上门来了。
因此,三个月实习期满,梅素就利落辞别,转入一家米其林三星退休主厨创办的私厨,负责甜品准备工作。
但这份经历也不长,只维持了八个月。
因为她的恋人尚崧在完成宗赵两家合作的监督事务后,申请调驻巴黎参与军事医疗数据跨国法规整合项目。
任期结束后,他又在尚家出面协调下转赴新西兰,接手外交事务部门的相关职务。
两人在巴黎同居满一年,符合事实伴侣条件,尚崧就顺理成章为梅素申请了外交人员家属签证。
在主厨的祝福与几箱打包好的锅碗瓢盆陪伴下,梅素精简行李,随尚崧一同奔赴这个位于南太平洋的悠闲国度。
日子确实如她所想象的自由自在。
梅素研究惠灵顿本地的创业政策,结合手头剩余资金情况,开了一家烘焙工作坊。
启动资金她占40%,余下靠社区银行贷款与女性创业机构提供的补助。
工作坊低调运营了一个YouTube频道,每半月发布一条甜品制作教学视频,不紧不慢地介绍她认为适合新手尝试的食谱。
影片画风不算精致,连BGM也没有,顶多是开头时和观众打个招呼,居然也吸引了好些学员实地参与短期课程。
无课时,她每日用时令食材做糕点售卖,卖光是常态,剩几个便进了尚崧的胃。
在新西兰,同居是一种合法的关系形式。
他们没有登记结婚,感情也稳稳当当。
毕竟,合力经营生活,便足以构建信任,彼此绑定。
梅素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婚姻就拒绝接纳新的爱人,但总以为自己多少会将曾经的创伤记得清楚。
然而,在年长五岁的尚崧温和绵密的爱意包裹下,她慢慢发现,藏在旧伤口中的负面情绪除了折磨自己,也别无大用了。
放下过去,并不等于否认曾经的自己。
梅素愿意在生活的小雪崩过后,攥住尚崧递过来的手,再踏上爱情这条路。
他是她的第二次心动,却让她第一次明白——未必需要山盟海誓,也可携手共赴新生。
尚崧不擅长浪漫,风花雪月少有,却用温火慢炖的长情照拂把她重新养了一回。
他不会将煽情的“我爱你”挂在嘴边,却会说“待会我送你去工作室,刚看天气要下雨”。
他不会信誓旦旦保证“宠你一辈子”,却会在忙碌一天后带回她近期钟情的小零嘴,洗净后放到桌头温声叮嘱。
“上一批杏子酸,别吃了,我换一箱。”
在这些克制妥帖的照料中,梅素对高门后代的刻板印象再次打破。
显赫出身的尚崧,没半点公子哥气。
尚家扎根军政多年,是南部战区最早一批红色家族。
少将父亲尚有台自小带他进军营锤炼性子,艺术基金会董事母亲席兆珂开明爽朗,两相中和,加上国关院的战略安全专业背景,尚崧寡言稳重,又细腻周全。
这样的尚崧,是她走了人生弯路后,豁然开朗邂逅的沉默的山。
他可以在任何境况接住她,也撑得起生活的重量,把看似漫长的一生掰成年月日、时分秒。
日子细水长流,也有温甜蜜意。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梅素如今看尚崧的一举一动自带滤镜:他套着卫衣扛十公斤特价土豆回来时的背影很帅,爬上屋顶清理雨水槽的身手敏捷而靠谱,周末开割草机修理草坪也比开跑车更性感。
他们每周固定去趟大型商超采购日用品和食材,闲暇时也会踩着单车去本地农夫市场挑选新鲜蔬果,促销季节更是全副武装扎进卖场凑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