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3页)
又有人道:“连公子不必谢,是我们要谢你。”
考生自发地为连华让出了一条道路。
“连公子看起来病得很厉害。”徐浩存望着连华离去的背影,发出与周围人同样的疑惑,“他真的还能考中状元么,不该晚节不保吧。”
扶风听到众多质疑,也面含担忧之色。
*
二月初七,省试结果公布,贡院门口张贴红榜。
——“经义进士科省元,开封府贡生连华。”
连华的名字,历经北风摧残仍在枝头抱香,醒目地排在了第一的位置。
前十名的原卷裱褙在画廊下示众。
“他,他居然……”考生们面对连华的那十几页如标准答案的卷面,发自肺腑地惊叹道,“在病中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惊才绝绝也。”
第二名是河东路德州贡生薛纪;
第三名是应天府解元常易笛。
画廊之下再度成为风云际会之地。
薛纪才高,有小顾郎的美称,一到场就到处说家乡悬赏他三万贯拿状元。
常易笛出身大户人家,年纪也有三十岁,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
两人在廊下相识,一时瑜亮,笑谈之中各有机锋。
薛纪先笑道:“常兄,我听闻应天府天旱,墙头芦苇是头重脚轻根底浅。”
常易笛应道:“那阁下一定没听说过有种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余入选殿试的考生们围在在旁边凑热闹。
这时,连华来了。
薛纪和常易笛辩论之余看见连华,都想抛出话题试一试对方的真实实力。
谁知连华笑着从书袋里掏出一本泛黄的《春秋》。
薛纪道:“连公子,你这是?”
连华拱手道:“两位继续辩论,我要读书,排到麻烦叫我一声。”
语罢,搬来一个小马扎就坐在队伍之中,翻开书卷认真阅读。
薛纪和常易笛双双变了脸色,暗呼不好,人家省元都还要读书,他们怎么能在此学两小儿辩日?于是立即也之乎者也摇头晃脑跟着背起春秋来。
连华瞄前面那两人一眼,偷偷笑了笑,合上书。
他在此签字确认,然后走出画廊登到西院阁楼之上,隔着万家灯火远远眺望笼罩在紫气之中的皇城。@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春暖花开,他完全从病痛中恢复过来了。
他游走开封十七县,把各处官署新发布的公告都研究过一遍,见微知著。
他知道这个在盛世边缘徘徊已久的国家需要他给出什么样的答卷作为药方,也知道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想用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作为万象更新的开端。
状元的精义不在辞藻华丽也不在循规蹈矩,而就在于能给出这份答卷。
*
三月初,宣德门钟声交错。
连华与众多参加殿试的贡士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到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