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4页)
潘东阳道:“公子,这样可还行?”
连华由衷道:“东阳公深明大义,怜玉敬佩。”
潘东阳道:“若那商人说的能应验,便是有功于改革,在当阳书局留一副联也没什么,可若此法行不通,我是万万容不得他那嚣张气焰。”
连华笑道:“不妨一试。”
两日之后,云清院在宣贯新增条款之后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笔尖在纸上来来回回,唰唰写声如春蚕咀桑叶。
少年们认真专注。
顾饮光抬起手臂想打呵欠,忽感后背被同组的徐子霄戳了一下。他往前看去,见杜晞肩背挺直坐如钟,自己也扭动了一下脖子也振作起来。
一日辛苦,测试结束。
入夜,连华把手按在厚厚的题卷之上,深呼吸几口气,睁开眼,开始核查。
结果让人惊喜。
两条补充条款看似简单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子,这真是神奇。”潘旭穿过一摞摞高耸的题卷来到连华面前,喜道,“五百份题卷竟然一处错都没有。”
“可喜可贺!”项琛笑道,“公子!东阳公!誊录之制可行!”
在创立誊录之制的过程中,文兴阁同礼部集思广益,调动多方智慧,不仅以自身经验教出了一批能够辨识卷面标记防止舞弊的誊录人才,而且在摸索中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誊录、检录、封订等人工环节的减少失误的奖惩机制。
当月,当阳书局门前的雕龙柱之上又挂起一对联,更添故事。
——百尺竿头迎瑞雪,书香琼芳发欣荣。
*
深秋,行行大雁从北往南飞过东京上方无云的天空。
伴随锁院问品、糊名誊录两项新制度的推行,国子监及各大书院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之中紧张起来。国子学、太学、广文学轮番举行堂考,书局印刻的教材供不应求,白瑜院的炉火昼夜燃烧伴着官舍挑灯夜读的人影。
每日从州府来到东京参加大考的乡贡不断增多,大小街巷从鸡鸣时分就开始传出考生朗读书文的声音。
宝珠寺香火旺盛,苍天古树之下绸带如雨,不断有考生虔诚参拜系挂新愿。
连华到各处视察过后与潘旭合作《景元兴学》,详细描述文兴阁对国子监、州学府学、礼部进行的改革,交予李契作为改革的阶段总结。
*
大朝之前,李契令文山院拟出三道奏折,内容分别是清瑶司对四路秋闱情况展开之调查、景元兴学之策论和景元三十三年科举之安排。
他决定在这场朝会以这三道奏折拿下礼部尚书、国子祭酒的空缺之位以及继续主持科举的职权。
月下霜满庭。
文山殿外的箭靶被一支又一支箭矢扎透。
——“殿下,天快亮了,该上朝了。”
李契摘下蒙在眼前的黑纱。
箭羽朝着东方,遍染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