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出题过程中,一位出题考官只负责出一部分题目,总成的题卷由礼部交圣人审阅后封缄存档,临近考试才印刷。

这里面就有条不成文的规矩——礼部官员为了自己能站稳脚跟,绝对不会把总成的题卷以任何形式泄露出去。

因此,通过考前贿赂出题考官的方式,考生只能窥到考卷的一小部分。

阅卷过程采取糊名制,阅卷考官想辨别目标,要么掰开封订从缝隙窥探,要么与考生约好在卷面做特殊标记,不仅时常出错,而且为了不留下罪证,即使顺利认出目标的卷面也只能小幅度改变评卷结果,无法大删大改。

如是,靠贿赂考官动手脚的方式不一定行得通,在考场上携带纸条或偷看他人答案容易被发现,所以最为体面且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条鞭”。

一条鞭不需要上下疏通关系。

对于外地考生,京城少有人知道其长相,鞭手直接冒名顶替即可。

对于开封府本地有些背景的考生,就找另外一个不出名但有考试资格的人给鞭手做假身份,双方入场后在卷面互相写对方的姓名,也很轻松。

一条鞭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只在于鞭手。

鞭手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当的。

做鞭手的报酬的确丰厚,但身世清白的人如果自己能考中功名,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入仕,只有商、娼、优、卒、隶及罪犯之后等注定无法进入官场的人才会愿意为钱去做鞭手,而这类人中读书写字的本就不多,更不要说考中进士。

这样的人,甚至比金榜三甲还难得。

铃声响。

连华把目光从祝远身上挪开,执笔蘸墨,在第二张墨义的卷面写下名字。

白卷落墨。

考场的另外一副模样在他心中缓缓铺开。

后排坐的人是胡八卷,其前左右分别是三位初出茅庐的鞭手。

面对泰阳学派出的近乎于刁难人的墨义,这四人分头背诵一部分篇幅,考时视情由背到题目的人换卷作答,动作娴熟飞快。

上晌考完帖书、墨义两场。

下晌,词赋开考。

蔡三进坐在右边前排位置,周围也坐着他们自己的鞭手。他通过笔杆敲笔架打出节拍指导新人使用哪一套韵律,极难被察觉。

连华坐在正中,一笔一划勾勒出全貌。

在宣王府百鸟园中,他不仅把自己的考试技巧传授给其他人,而且还根据朝中消息事先押了几版策论让新人默记。

经过训练,他带领十八名鞭手顺利完成了景元二十四年的省试。

最终,铃声响起。

依旧是满堂有人欢欣有人愁。

连华放下笔,安静地离开考场。

*

风过无痕。

临轩唱名的前夜,连华被帝姬李静吾召到府中。

——“怜玉,你可知罪?”

连华未敢抬眼,低眉只见李静吾的石榴裙在榻前轻动。

“难怪哥哥说你是麒麟之才。”李静吾掰开手中的檀香扇,唇角微扬,“若非心思太杂没有袁郎那份纯净,或许,我会喜欢你胜过他呢。”

连华深吸一口气,伏地:“谢帝姬不杀之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