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1页)
鸿胪寺官员唱名。
众臣恭听。
谢祈生出班奏道:“启禀陛下,清瑶司负责检查考生履历是否合格,对于乡贡设三个环节,其一,乡试前是否有行为不当之举,其二,乡试成绩是否真实,其三,乡试后品行是否如一,是否具备继续参加省试的条件;对于在京生徒,前两项由国子监负责,本司直接从第三项开始。”
活阎王的话语不带一丝温度,如雷霆响彻大殿。@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本届科举考生总数比往届多出一倍……太原府考生张氏、京西路考生胡氏……共三十六人舞弊,取消科考资格六年,案发总数比往届减少近六成……”
谢祈生说到这里,正接李契手中的奏本,以详实的数据有力回击了方才大理寺丞的质疑。
大理寺丞低下头,站回队列。
李契道:“陛下,参加省试人员确认完毕之后,下一步是组织出卷,此项意义重大,涉及国子监、地方学制、考纲引导及考官遴选,臣请……”
御座之上,瓷盖轻轻拨过杯口:“停一下。”
李契停顿。
李庆道:“太子平身说话。”
“谢陛下。”李契起身,“臣请中书侍郎萧岑罗列自改革一始文兴阁奉旨下达的官诰政令,对照说明前后准备工作。”
萧岑应声出班,走过曾涛与裴剑面前只是淡淡地扫过一眼——那日在政事堂二人把他当做盆景摆设,此刻,他把二人当成两尊石狮吉祥物。
“改革之初设立殿试,使科举从原有的二级改为乡、省、殿三级制度,继而分科取仕,扩大招考范围,是为兴学,是为招纳天下人才……”萧岑对答如流,象征性举着笏板但一字都不曾看过,“考试制度亦有数项革新,锁院问品一方面确保考官廉洁公正,一方面与朝中各司对接需求指定考纲,糊名誉录则进一步切断舞弊的途径,此乃臣梳理中书门下所接圣旨所发官诰之浅见。”
论述中,仅问品进行时与吏部、工部进行的对接就有二十余次,樊仑、龚顺之名正在其中,直接涵盖住姜凯与丁铭提出的铨选对接与修缮大相国寺等细节。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才貌双全的萧侍郎站在大殿中央说着话,似青松抖雪,落下一地琼芳。
丁铭、姜凯纷纷退却。
李契道:“陛下,生源、考官与考制业已完成改革,从长远来看,国子监扩建工程将在五年内陆续完工,未来可以开展兴学,从眼前看,礼部贡院考试场地也已准备就绪,下一步可以组织考试,请潘旭潘大人详细奏报。”
潘旭紧接话题出班,丝毫没有给其余人喘息的机会:“……国子监扩建所用钱资有二十六路商行捐赠,是历次兴学活动中规模最大却也是花费最少的,以当阳书局为例,预计明年建成,未曾动用国库分毫。”
杨淮撇了撇嘴,站到一边去。
潘旭道:“正月十五过后,考官进入礼部贡院西侧院进行出卷,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初定于二月上旬在礼部贡院举行省试,三月上旬举行殿试。”
该项意义明确即是接下来的科举流程。
这时,一只手当堂举起金鱼符。
光线晃过鸿胪寺官员的眼睛。
裴剑放下手臂,捋平衣袖:“太子殿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倘若东阳公所作所为不能得民心,他又如何能在考场之上站稳脚跟呢?再怎么说,街巷流言各地舞弊案件频发是真,东阳公作为文兴阁中流砥柱,最基本的避嫌总该要知道。”
李契放下笏板,转过身:“既如此说,就请裴相调查流言蜚语是谁人散播出去的,有何凭据,又是何居心。”
两下交锋,尺寸不让。
裴剑长叹一口气,面朝圣人道:“陛下,朝中事务繁多,臣实在没有时间似太子殿下这样精心安排,臣尽心尽力了!”
李契回过身,目光灼灼:“陛下!”
座前的烛火不偏不倚地立着。
纱幔浮动,如龙息轻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