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2页)
连华笑了笑,飘身落坐,迎面打量着李契披荆斩棘为自己要来的这些人。
他在朝的爪牙眼线遍布二府三司,对各官署的职能早有了解,但台面上的交锋还是第一次。
本朝军政、财政与民政三权分立。军政由枢密院掌管,民政由中书门下掌管,两处合称两府,而财政则由盐铁司、户部司和度支司合称三司掌管。
他对国子监的改革砍断了政界与学界埋在地下的根,现要通过锁院之制建立一条桥,把朝廷对人才的需求放到阳光之下,由组织科举的文兴阁和礼部下达。
人群中传出议论。
连华按住砚台道:“诸君可能不知道怜玉,但怜玉手里有一笔账能分辨清浊,知道诸君昔日的功名都是凭自己的本事考取的,而非投机取巧之流。”
见过去的鞭手坐在主考官交椅之上,底下仍有三两人在小声议论。
连华视而不见,继续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与锁院之制同步进行,名曰‘问品’,一方面对国子监选拔出的一百名考官进行为期一年的监督,一方面汇总各司需求,针对实际业务能力为科举制定考纲,决定考官出题方向。”
这时,一个高瘦的人出列道:“下官吏部主事樊仑,虽未曾办过科举之事,但听闻过去的考纲由政事堂呈奏御前朱批,如今改成文兴阁……”
连华道:“樊大人,过去的考纲只注重形式,但现在要注重实务,譬如帖书不能只是四书五经再堆砌经典,策论不能是套用格式清一色歌颂圣人,这些并不是那寥寥几个高坐政事堂的人能写清楚的。”
樊仑道:“好,但下官还有一问。”
连华道:“樊大人请问。”
樊仑道:“按公子的要求,等于这段时间下官要在吏部与贡院之间往返奔波,有车马钱吗?”
连华笑了一声:“有,不光有车马钱,还给你们发厨食钱、灯油钱等等。”
堂下人面泛红光。
议论登时转变为欢笑。
“怜玉公子,下官龚顺隶属户部司。”又一位声音略显沙哑,气质硬朗,“敢问我等应当如何考察这些考官,如何给出评判才算公允呢?”
连华道:“礼部会给各位每人安排三名文吏做辅助,定期收取该考官自己递交的自省文书、所教生徒对该考官评议文书以及另外三名不参与科举学官对该考官的评议文书,文书内容应涉及本人的工作作风以及直系亲眷是否有犯罪等。”
龚顺点了点头:“好,公子所言清楚明白,我等照办便是。”
比起以往文兴阁的文人儒生,这群官员办事显得更加实际。
韩双宏清嗓子道:“各位大人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众人默契地保持安静。
*
夜深,文兴阁灯火通明。
连华一边研磨一边凝思。
“公子,今日还好一切顺利。”韩双宏在对面桌案誊抄考官名录,“但他们都是在官场跌打滚爬多年的人,即便看出什么不妥也不会现在说。”
连华道:“看出什么?”
韩双宏蘸了蘸墨,抬头道:“你不应该坐那个主考官的位子,那是太子殿下的位子,再往大了说,万一官家来兴致要亲自主考,你这罪莫大焉。”
连华放下墨条,甩了甩手腕,阴阳怪气道:“哎呀,我都辛苦成这样了还有人要挑我的刺,好心酸,啊,好心酸,磨不动了……”
周子孝道:“公子,你休息一会儿,我来磨。”
连华转过身:“子孝兄?你什么时候来的?”
周子孝身着一袭湖蓝襦袍发系幅巾,说话时比平素隐忍宁静多出几分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