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页)
李契道:“他们要和我对对子。”
连华道:“对了什么?”
李契道:“三月天不漏,我想,时令对地方,于是就对南岭鹿含花。”
连华笑道:“一听就是大雅之堂来的,像官府的爪牙,活该没人和你聊天。”
李契无辜道:“那换你来,该如何对?”
连华挥了一下筷子:“三月初三天不漏,诶,多种棉花少种豆。”
李契无言以对。
这时,三五说着吴侬乡话身穿菱纹锦袍的读书人坐到回字走廊的对面。
——“余县增兵的事你们听说没有,肯定是知府怕范晏从牢里跑出来告状。”
连华嗅到消息,神色一醒。
李契道:“我们去问一问究竟。”
连华提起酒壶,起身道:“好,一会儿你不要说话,看我眼色行事。”
近时,可听见屏风内侧的议论。
——“太子这回来,有的传是为落实地方换防,也有的传是选人去国子监。”
——“我等还是小心为好,能讨到钱最好,实在讨不到也别得罪府学。”
连华靠在屏风边上,轻轻咳嗽了一声。
几位读书人抬起头。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连华道:“太子这次来不为别的,专为整顿地方学制。”
年纪看起来稍大的一个人端起手道:“在下曲闰,临安拱县人士。”
连华带李契坐下,笑道:“我们外地人,不充熟络。”
曲闰眯起眼睛:“打渔的?”
连华道:“是,东京来的,天大的事不闻不问,我们只管钓点小虾好交差。”
旁边几个人面露惊异之色,呼道:“那正好了。”
曲闰点了点头,把坚果盘挪放到连华的面前。
连华道:“方才不巧听见几句话,不知曲兄能否告知一二。”
曲闰道:“不瞒二位大人,我们是临安辖下几个县的主簿,前年秋闱,县学垫资资助学生参加考试,可是这笔钱到现在还没有发下来,讨了三回了。”
连华道:“这事难道不应该走州县公文流程吗?”
曲闰道:“呵,走流程那得走到猴年马月,知府一换,又得重来。”
“这事我们算已知道,会有动作,但不知……”连华把手肘撑在案前,附身过去,小声问道,“余县的范晏又是何人?”
曲闰叹口气,目光落在四格果盘之上:“临安府有四大商行——桂枝擢秀,想必两位大人已听说,府学的藏书阁、玉津苑、官舍都是他们出钱建造维修,美其名曰捐学,其实是为了换取文人对他们的宣扬歌颂,等到有合适的机会,再让上面的人举荐他们的子弟到驻泊司等等管理商贸的机构做官,两相照应。”
连华道:“难怪府学的建筑装潢如此齐整华丽,原来是因为有商行捐学。”
曲闰道:“可这样一来县里办学就越发艰难,有真才实学的人架不住待遇优渥都争着去府学教书,而留下来的人大多资质平庸,加之经费紧、教具稀少、教材短缺等等,如今许多地方的县学都荒废成了仓库。”
连华在交谈中得知,范晏是余县人士,景元二十六年临安府秋闱头名,经州府铨选到余县县学担任讲学。这人有一副热心肠,五年以来不仅自己出钱资助学生,还多次到临安府替贫寒子弟讨要经费支持,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不按公文流程上访,多次被临安府缉拿入狱,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