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6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景元二十一年的省试结束。

归途的马车里飘着淡淡的酒气。

周子孝让连华枕在自己肩膀上,深吸一口气,劝慰道:“至少你没有被发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连华道:“如果我没有考中,他们还会给钱吗?”

周子孝道:“我也不知道。”

连华这段日子一直借宿于周子孝在左南厢汴河坊租的房子里,现在想到之前的挥霍,未免有些后悔。

汴河坊的位置并不靠近内城,却离南熏门附近的国子监很近,正是这个原因,汴河坊的房价并不次于邻近内城的坊里。

街巷居无隙地,房屋拥挤紧凑,虽也是一院两厢的结构,但每间面积都只有郊外房屋的一半。

“子孝兄,等到放榜那天,要是我没有中,就搬去城郊自己谋生活。”连华看着马车外的市井,主张道,“要是我中了,就拿东家给的钱为你租更大的房。”

他说这话是真心,却在周子孝的眼中看出了些许的歉疚。

“你这样想么?”周子孝回避目光,笑了笑道,“我倒觉得现在住的挺好,朝廷还有补贴,你拿这笔钱置产业做生意去吧。”

连华道:“那也行。”

周子孝心中揣度这次没戏,索性陪连华一起做梦,梦着梦着却听到身侧均匀的呼吸声,扭头看,连华真已经累得睡着。

这之后,日子恢复平静。

连华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收起自己的地铺,热好早饭,等周子孝吃完去官署,就像从前那样去酒肆茶坊门口摆摊代笔挣点零花钱。

他不知道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张榜的前一日,酒肆茶坊已经有从国子监传出的流言,

连华坐在巷口小楼的门前,一边代人写家书,一边听往来的书生谈论消息。

本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当属凌平、泰阳、芜州三家。

凌平学派以华美的诗词歌赋闻名,主张韵律之美,门下才子荟萃,不沾官署繁琐事务,却受到王公贵族的追捧。

泰阳学派极力宣扬儒家道统论,对经书研究颇深,以仁义礼乐为学,抑浮夸文风,反对专以词赋取士,门生众多。

芜州学派主张新故相除,认为社稷的发展始终是变化的,士子不应拘守先儒旧说,应结合现实不断提出实用新学。

从省试试题中也可以看出三个学派的地位——帖书墨义是泰阳学派擅长的领域,诗赋是凌平学派的拿手好戏,策论则是芜州学子扬长之处。

此刻在连华的摊位旁边吃粥点的几个书生就在议论各学派的风云人物。

——“前三甲之中肯定有凌平三公子王汲,出考场我去递名帖,见他满面春风,还听见他和杜时昌那几位说宣王已经暗中把状元许给他了。”

——“可是泰阳学派还是人多,他们的衣着配饰很好认,考试的时候我留心数了一下,光是国子监太学的生徒就有三十多个。”

——“要论惊艳文章还得是颍州黄启鹤,才考完七天,书院都在流传他的策论,萧柱国评说这文深入浅出,把开封格局写得透彻。”

连华静静地听着,一枚铜钱投入他面前的碗里。

老妇背着孩子在摊位坐下:“请小先生为俺写一封信。”

连华道:“好的。”

几位书生看过来。

——“诶,他不就是那个,半时辰内写完前两卷的那人。”

——“我知道,可是他怎么会在这种地方做这种活计。”

连华听着议论,把笔杆架在耳朵后面,歪过头对书生们笑了笑:“诸位有事吗,是要写信还是递名帖。”

书生们连忙摇头,背过身去。

正是这时,小巷子的尽头跑来一袭青绿公服。

“阿奕!”

周子孝把幞头摘下抱在怀里,一路小跑到连华的摊位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