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让朱元璋自己去答题(第1页)
陈平此番话说得很是自信和从容,这也难怪。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名穿越过来的现代人。他所在的时代,单单是数学领域的成就已经领先了大明这个时间线好几百年。哪怕陈平只是经济学硕士,而非专攻数学领域的专家,可数学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科目之一,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几门课也是必修科目。而十四世纪的整体数学水平,都还处在基础数学的范畴,对于一群连微积分都还处在理论阶段的土着来说,陈平的数学水平纯纯是降维打击。说句狂一点的,就算是《计算之书》的作者斐波那契亲自过来,都得被陈平吊打!这不是斐波那契不如陈平聪明,而是两者之间的数学知识已经存在绝对的代沟了。朱棣和朱雄英看见陈平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顿时是喜出望外。正如同他们推测的那样,蒙元使者的算术比试来找陈平真的是找对人了!朱元璋和朱标、李善长听了之后,也是神色各有不同。“哼,说得好听罢了,咱就不信这算术之能真的像他说的那么了得。”朱元璋闻言先是心喜,可想着过去陈平对自己大放厥词,表面的态度怎么也好不到哪里去,冷哼一声质疑起陈平。“父皇,儿臣觉得陈先生所说绝非虚言,您也看见了陈先生过往的表现,哪一次不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朱标作为陈平的铁粉,这会儿眼看着不但陈平有望重获自由,还能帮助大明解决棘手的蒙元使者,怎么能够不帮着说话?“太子殿下此言有理,微臣也是在见识到陈先生的本事后,这才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而且陈先生向来不是无的放矢之人,既然他这么说了,那必定是有绝对的把握,大明危机可解!”就连李善长也是不遗余力地给陈平说好话。原因无他,陈平的本事摆在这里,李善长不服不行。都说文人相轻,而一旦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实力有了绝对的鸿沟时,一切的争议都将不复存在。哪怕是李善长这样内心颇有傲气的人,也是不得不佩服陈平。“行行行,还是你们两个人能说会道,既然如此,那咱就给陈平这个机会,只要他点头愿意相助大明对付蒙元使者,那么咱立刻就将其放出来。”朱元璋背负双手,神情威严,说话间充满帝王之气。其实他就是不想在别人面前承认陈平本事很大而已,不然的话,岂不是让他这个被陈平骂街的大明皇帝很没有面子?“陛下圣明!”朱标和李善长也不是傻子,看破不说破,只是一味地给朱元璋叫好。“怎么说来,陈先生您是愿意离开诏狱,去帮助大明战胜蒙元使者了?”而在陈平这边,朱棣已经是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陈平脸上笑容依旧,在朱棣和朱雄英期待的目光注视下,缓缓开口道:“当然……不了。”什么?此言一出,顿时让墙内墙外的人大吃一惊,一片哗然。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陈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居然还会开口拒绝,这完全超出他们的意料。正常情况下,不该是陈平装完一波后,点点头“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吗?这中间,他们两个当学生的在按照流程好好地恭维陈平一番,把他老人家哄得高高兴兴就完事了才对。怎么现在陈平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为什么啊?”朱棣不由开口问道。“呵呵,还问为什么?”陈平闻言面露冷笑,言语中充斥着对朱元璋的种种不满:“有什么问题去问朱八八,他自己轻视敌人,又想要装逼,替儿子答应的比试,回过头又四处找人,这么有本事,干嘛不让他自己去答题?”朱棣和朱雄英万万没想到,陈平对朱元璋意见居然如此之大,只要是和朱元璋沾边的时候,他就是不答应。“先生,您莫要再说笑了,我可以保证,只要您点头答应,立马就能离开诏狱重获自由啊!”朱棣冷汗都流下来了,连忙开始许诺好处:“只要你答应下来,除了重获自由,还能官复原职。不,有我和雄英为您举荐,加官进爵绝对不是什么问题!父皇若是知道了你的学识,定然也不会计较之前您的种种言行。”“你慌什么啊?”陈平很是奇怪地看了一眼朱棣,感觉朱棣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着急的样子。朱棣闻言只有苦笑,他能不着急吗?要知道这一次蒙元使者可是定下赌约了的。一旦大明输了,就要交上盐铁茶稻麦各两万斤,且不说这笔庞大的资源落到老百姓头上是怎样的负担,就是对大明来说也很是丢面子。更何况这也是陈平好不容易能有的一次重获自由的机会,方方面面,朱棣自然是想让陈平把握住这个机会。再说了,如今自家父皇就在隔壁听着。,!若是陈平当场拒绝,用脚指头想也知道父皇会暴怒成什么样子。“先生,其实……这次远不只是比试那么简单。”朱雄英见陈平死活不松口,当即只好说了实话,把朱元璋和蒙元使臣之间的赌约内容以及输赢的赌注都一股脑说了出来。“若是大明输了,每年要给出那么多的岁贡,实在是让大明雪上加霜。所以学生恳请先生出山,救救大明!”朱雄英说完,双手环抱,低头躬身深深施礼。他原本以为自己将赌注、输掉赌约之后要付出的代价都说出来,以陈平的性子,一定会答应。谁知陈平听了之后,脸色反而越发阴沉,冷哼一声直接躺在草团上。“你看看,我怎么说的来着?”“朱八八他就是死要面子,他在乎蒙元那么点牛羊吗?他就是自己拉不下来脸,见不得蒙元人在他面前跳。”“盐铁茶稻麦各两万斤,也不多嘛,充其量不过才每样200石而已,他朱八八既然那么:()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