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第3页)
朱由检因为错误印象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是不应该。
反思了一下自己,朱由检道:
“如此,就定下规矩:”
“除了一甲的状元、榜眼、探外,其他无论什么人想成为正式翰林,都必须考取庶吉士。”
“新科进士如此,元士也是如此。”
“只有考取庶吉士,才能称得上翰林官员,有成为翰林学士的机会。”
“避免有人滥竽充数,玷污翰林院这样的学术圣地。”
维护翰林院的地位,希望打造出学术圣地。
钱谦益出身翰林,如今又是翰林院掌院,对此当然很支持。
甚至还向皇帝道:
“臣会劝陈眉公参与这次考选,为将来立下规矩。”
“连陈眉公这样的人都要考试才能进翰林院,贤名不如他的人,那就更是如此了。”
“就是舒曰敬来了,也需参加馆选,才能成为翰林。”
舒曰敬是和陈继儒齐名的遗贤,朱由检也有招揽的打算。
不过他忽然想到一事,皱眉道:
“舒曰敬有进士功名,他是考过庶吉士的,只是没考上去当了知县。”
“他若以贤名再次获得考庶吉士的机会,会不会让那些认真做官的心怀不满?”
这个问题,顿时让钱谦益瞠目结舌了。
他提到舒曰敬只是因为这个人和陈继儒齐名,艾南英也向他多次举荐。根本就没想到舒曰敬已经是进士,曾经参加过翰林院馆选。
但是不让舒曰敬参加馆选,那就更不行了。人家比陈继儒功名都高,凭什么没有这样的优待?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件事,变得沉默下来。
朱由检则在思索之后,提议道:
“或许,可以多给进士几次考翰林的机会。”
“可以给有学名、写出优秀学术论文的官员,再次考选的机会。”
“还有,朕先前要求科道官员以三法司出身为先,让很多知县断了当科道的机会,治政上有些倦怠。”
“为了让他们勤于政事,可以让优秀知县考庶吉士,代替以前的科道考选。”
“其它新科进士也是如此,各院部寺监和各省一样,可以推出一到三名卓异官员,参加庶吉士考选。”
“考上庶吉士的保留品级,在翰林院学习,获得翰林出身。”
这番话明显又是奇思妙想,钱谦益听着就觉得头大。
因为这不止是翰林院内部的事情,还关系到吏部如何选官。
甚至关系到内阁,因为大学士必须是翰林出身。
李三才就因为不是翰林,在东林党推举他入阁时,引来很大争论。
其他想要入阁却碍于没有翰林身份的官员,得知这个政策必然会蜂拥而上,争取考上翰林。
钱谦益如果知道举荐舒曰敬引出这些,根本就不会把这个名字提出来。
如今,也只能委婉劝谏道:
“翰林院为国储才,选的是天资纵横之士。”
“一次考不上翰林,说明天资有限。”
“而且让这些考过一次的人和新科进士竞争,对新科进士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