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这就水灵灵的做出来了(第1页)
俄国,莫斯科,库尔恰托夫研究所。
“苏联时期曾经主持修建全球首个托卡马克装置,没想到,仅仅几十年过去,我们现在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夏国支持。。。”
满是胡子的老头一个劲儿的叹息。。。。
许青舟靠在沙发上,球赛的声音在耳边低低地响着,但他已经听不进去了。脑海里反复回放的,是白天杨方旭在研讨会上提出的那个“八模式引擎”构想??从冷核冲压起步,到聚变冷火箭过渡,再到真空环境下的聚变直推,最后甚至提到了反物质辅助加速和引力弹弓自导航……每一个环节都像是踩在理论边缘的刀锋上,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幻想深渊。
可偏偏,那家伙说得头头是道。
“你又在想工作?”宋瑶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他身边,手里捧着一杯热牛奶,轻轻递过来,“眼睛都快长在电视上了,其实一个球都没看清吧。”
许青舟接过杯子,温热透过掌心渗进来,他笑了笑:“被你看穿了。”
“哼。”宋瑶把头靠在他肩上,发丝蹭着他的脖颈,“每次你这样,我就知道你在琢磨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次是你非要在三个月内做出聚变点火模拟,结果连续七天睡实验室;再上一次是你非要验证那个‘磁约束非对称震荡衰减模型’,差点把自己关在屏蔽舱出不来……我说,你是真不怕死?”
“我不是不怕。”他低头看了她一眼,声音轻下来,“我是觉得,如果我不去做,别人更不会去做了。”
客厅安静了一瞬。窗外夜风拂过树梢,沙沙作响。
宋瑶没说话,只是伸手环住他的手臂,像要把他整个人箍进怀里。她总是这样,在他陷入科研执念时,用最柔软的方式把他拉回来一点。
“杨方旭今天讲的那个……你觉得有可能吗?”她忽然问。
许青舟抿了一口牛奶,缓缓道:“理论上,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物理基础。冷核冲压利用大气层内的空气作为工质,效率高、成本低;聚变冷火箭则能在高空稀薄环境中持续输出推力;而真正进入太空后,聚变直推才是主力。但问题就在于??切换。”
“切换?”
“对。”他放下杯子,坐直了些,“就像开车换挡,档位越多,操控越复杂。尤其是从冷核冲压转向聚变冷火箭的那个阶段,空气密度急剧下降,传统进气效率骤降,而液氢注入系统还没完全激活,中间会有一个短暂的‘推力空窗期’。哪怕只有十几秒,对于高速飞行器来说,也可能导致姿态失控。”
宋瑶眨了眨眼:“所以你说的‘补丁’,是指这个?”
“嗯。”许青舟点头,“我下午跟王思冬讨论的时候就提了这个问题。他说可以考虑加装一组微型等离子喷流装置,在过渡阶段提供临时稳定推力,相当于给引擎打个‘补丁’。但这意味着结构更复杂、重量增加、故障率上升……工程上的代价太大。”
“可如果不解决呢?”
“如果不解决……”他顿了顿,目光沉了下来,“那整个八模式系统就会像一座建在沙地上的塔,看着漂亮,一碰就倒。”
两人沉默片刻。七喵不知何时跳上了沙发,蜷缩在宋瑶腿边,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你说,杨方旭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宋瑶轻声问。
许青舟皱眉:“不清楚。他以前不是这种风格的人。虽然想法大胆,但从不脱离实际。可这次……太激进了。连刘坤都在会上质疑他是不是拿到了国外的数据支持。”
“国外?”宋瑶抬头,“你是说米国?他们今年登月成功,确实给了我们不小压力。但也不至于逼得咱们自己人搞出这种‘空中楼阁’吧。”
“压力是一方面。”许青舟缓缓道,“但我总觉得,背后还有别的东西。”
他想起会议结束前的一幕:杨方旭站在讲台前,眼神闪烁,似乎有意避开了几位老院士的提问。当他提到“反物质催化层”的时候,语气明显变得急促,甚至有些慌乱。那不像一个成熟科学家在陈述研究成果,倒像是……在掩饰什么。
“明天航天院的专家来,我会当面问他。”许青舟低声说。
宋瑶没再追问,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然后把脑袋重新埋进他肩膀。
这一夜,许青舟睡得并不踏实。
凌晨三点,他睁开眼,发现身旁的位置已经空了。窗帘半开,月光洒进卧室,映出一道纤细的身影正坐在书桌前,背对着他敲击键盘。
他披衣起身,走过去一看,屏幕上是一份加密文档,标题写着《八模式推进系统可行性预评估(内部草案)》,作者署名:杨方旭。
“你在看这个?”他轻声问。
宋瑶吓了一跳,回头看他:“吵醒你了?”
“没有。”他拉开椅子坐下,“你怎么会有这份文件?”
“刚才他发来的。”宋瑶关掉屏幕,转过身面对他,“说是让我帮忙润色语言,别让评审组觉得‘太过科幻’。但我越看越不对劲……这里面很多参数都不合理,比如聚变冷火箭阶段的能量转化率,标的是87。6%,可我们实验室最新的实测数据才62%左右。还有,他说可以在平流层实现‘自适应氧离子捕获’,这根本就没有实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