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第1页)
深秋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周舒怀看着桌上的合作邀请函,指尖在“陈念”两个字上轻轻停顿——这是一家儿童公益机构的合作项目,邀请他们共同用光谱摄影记录困境儿童的成长故事。
“接吗?”钟思琪凑过来看邀请函,速写本上已经画好了合作场景的草图,“这可是‘粥粥摄影师’和‘舒怀技术指导’的正式复出合作!”
周舒怀抬头时,正好看到陈念抱着相机走进来,她的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脚步比之前轻快了许多。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她的状态好了很多,虽然偶尔还是会因为母亲的消息情绪波动,但眼里的光芒已经越来越稳定。
“公益机构的项目,”周舒怀把邀请函推给她,“想不想一起做?”
陈念拿起邀请函,指尖划过“光谱记录成长”几个字,眼里闪过期待的光芒:“好啊,我之前拍过类似的题材,正好可以试试用你的情绪光谱系统辅助拍摄。”
她翻出相机里的旧照片,是一些孩子在阳光下奔跑的画面,“你看,孩子们的笑容其实有自己的光谱频率。”
周舒怀看着照片里的光影,又看看她眼里的光,突然笑了:“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是不是所有纯真的笑容,光谱都带着温暖的峰值。”
合作启动会上,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着项目:“这些孩子大多有家庭创伤,我们希望通过光影艺术帮助他们表达情绪,你们的光谱摄影太合适了。”
陈念举起相机试拍,镜头里的孩子们有些羞涩,却在看到周舒怀调试的光谱装置时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那些彩色的光束在墙上跳跃,像一群会跳舞的星星,瞬间拉近了距离。
“你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小男孩,”陈念轻声对周舒怀说,镜头悄悄跟踪着孩子的身影,“他总是躲在角落,但刚才看光谱的时候眼睛亮了一下。”
周舒怀调整着设备参数:“他的情绪光谱里,蓝色峰值很高,应该是缺乏安全感,但在看到紫色光时出现了波动——那是好奇的信号。”
他对小男孩招招手,“想试试用这个‘魔法灯’照出自己的影子吗?”
在光谱装置的吸引下,孩子们渐渐放开了拘谨,摄影棚里充满了笑声和快门声。陈念举着相机穿梭在孩子中间,捕捉着他们的笑容和互动,周舒怀则在一旁记录着对应的情绪光谱数据,偶尔帮她调整相机角度。
“这里的光线需要再暖一点,”周舒怀走到她身边,手指轻轻碰了碰她的相机镜头,“你拍孩子的时候,总喜欢用侧逆光,虽然温柔但少了点活力。”
陈念的脸颊微微泛红,调整着参数:“你还是老样子,对光线比我还敏感。”
话虽如此,却乖乖按照他的建议调整,拍出来的照片果然多了几分明亮的暖意。
休息时,钟思琪把速写本递给孩子们:“谁想画自己的光谱影子?”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陈念举着相机拍下这一幕,周舒怀则在旁边帮他们讲解光谱原理,耐心得像高中时给她讲题的样子。
“你看他们,”方奕撞了撞周舒怀的胳膊,朝陈念的方向努努嘴,“拍照片的时候眼睛都在发光,比看光谱装置还亮。”
周舒怀的心跳微微加速,目光落在陈念身上——她正蹲在地上,帮一个小女孩调整头上的花环,阳光洒在她发梢,和相机里的光影重叠在一起,温暖得像一幅画。
他突然明白,有些光谱不需要设备记录,也能清晰地印在心里。
傍晚整理素材时,陈念发现周舒怀的设备里存着一个单独的文件夹,命名为“粥粥的工作光谱”,里面全是她拍摄时的侧影、调试相机的专注、和孩子们互动的温柔瞬间。
“你偷拍我?”她的脸颊发烫,心里却泛起甜甜的暖意。
周舒怀的耳根微微泛红,却没有否认:“这是重要的‘情绪参考样本’,毕竟……你的情绪光谱很稳定,适合做基准线。”
他调出一张照片,是她对着光谱装置笑的样子,“你看,这里的紫色峰值和七年前在苔石镇拍的星轨完全重合。”
陈念看着照片里的自己,又看看屏幕上的光谱图,突然觉得时光好像形成了一个温柔的闭环。那些曾经破碎的片段,正在通过这场合作慢慢拼凑完整。
公益机构的墙上,挂起了他们合作的第一批作品——孩子们的笑脸在光谱的映衬下格外明亮,旁边标注着对应的情绪参数。
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合照,是四人带着孩子们在光谱装置前的合影,陈念站在周舒怀身边,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默契的配合、心照不宣的牵挂、藏在专业里的温柔,像最稳定的光谱,在时光里缓缓流动。
他们不再急于定义彼此的关系,只是珍惜每一次并肩工作的机会,让温暖的光谱在合作中慢慢生长,照亮未来的路。
公益摄影展的开幕式上,暖黄的灯光照亮了墙上的照片,孩子们的笑容在光谱的映衬下格外动人。
周舒怀正在给观众讲解情绪光谱的原理,指尖划过展示屏上的波形图,声音温和而专业,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陈念举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镜头总是不自觉地追随着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