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面见太子(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今年新科进士宴终于迎来尾声。

榜上有名的进士们纷纷通过吏部的关试或留京上任或离京赴任。崔琰因为才学家世俱佳,早已春关在册,关试后留秘书省任校书郎一职。

龙袍曳地,李隆基脚踏丹陛石,登紫宸殿丹陛之上,高力士紧随其后。

他凭栏远眺,目光掠过宫墙之外——千里沃野翻涌着绿浪,漕运商船在运河上织成银带,东南西北各条大街车水马龙,连坊市人群攒动热闹喧嚣。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之象。

高力士跟随圣上已有四十余年,两人皆从血气方刚的年纪到了古稀之年,他深谙圣上的心思:“陛下,您瞧这盛世之景,田间粮食丰足,百姓安居乐业。也算不负您的心血。”

“是啊,三郎沉静寡欲,隐忍不言,缺乏帝王的霸气。也不知道他能否延续祖宗辛苦攒下的基业。”李隆基望着万里河山叹气。

高力士深知这些年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二人逐渐离心,从仁厚孝谨到处事不当,李隆基对李亨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猜忌。

但他不好猜忌帝王心思,赶紧说道:“陛下隆体康健,长命百岁。今年朝中又寻得了诸多有才之士,有他们辅佐陛下,这盛世定能千秋万代。”

李隆基笑骂道:“老滑头。”而后他转身走下丹陛:“此次科考,杨相寻才有功,当重赏。”

这之后,李隆基对杨国忠的宠信越发深厚。而杨国忠也日益膨胀,既然朝堂上文臣再无人敢反他,但那武将,也该打压一下,那才真的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思及此,他开始着手对武将势力的拉拢和打压。首当其冲便是安禄山。

这安禄山胡人出身,不仅勇猛善战,还狡黠善辩、精于权术。

他知道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光靠军功远远不够。他抓住每次进京面圣之际,重金攀附贿赂朝中重臣及宦官,以图圣宠。

在李林甫的力荐下,他在众多节度使中脱颖而出,又对李隆基和杨贵妃喜好潜力研究,而后谄媚逢迎。

就这样,他一路升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甚至可自由出入宫廷。

而杨国忠和安禄山,互相看不上,早年就不对付。杨国忠认为其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事。安禄山认为杨国忠靠裙带关系上任,没有实力,多次在圣上赐宴上让其难堪。

随着二人势力的扩大,矛盾也日益激化。现在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是以杨国忠先是秘密收买安禄山在长安宅邸中的官吏,诬告其私藏兵器、密谋造反。

得玄宗指示后,他又指使心腹御史中丞吉温和何盈,以查证谋反为名,突袭安禄山在长安的亲仁坊府邸,逮捕安禄山的心腹安岱及李方来等人。

而后吉温、何盈对安岱等人严刑逼供,迫使其承认“与安禄山共谋造反”,并将二人勒死狱中,造成畏罪自杀的假象。

此时崔琰已上任三月有余,这日,他翻阅史馆送来的文书,查看到安禄山造反一案,心中咯噔一下。这怕不是要变天了。

他下值后直奔李泌府上。

李泌和裴冕正在议事。见崔琰赶紧起身恭贺:“恭喜七郎金榜题名。”

崔琰笑道:“学问不及前辈,还请二位前辈多多赐教。”

而后三人又聊到张常侍一案,皆是唏嘘。他一身清廉,却被奸臣所害,而后自己身败名裂不说,还家破人亡,留下最后的血脉,还为此事所累,人虽救出,但却落下病根。

崔琰这才得知阿蛮已将汐娘接走,这女子大义也。

最近关试入仕上值,加之四处奔走打点,他很不得生出分身来。那日让阿蛮等他,结果他却消失这么久。她定是恼极了自己,不行,今儿个一定要去找她。

三人由张常侍之案又聊到如今的局势。

裴冕庆幸道:“那杨国忠而今注意力全放在了安禄山身上,东宫才得以喘息一口。”

崔琰持不同意见:“那安禄山手握重兵,不管是真心要反还是没有此心,经此案后,会不会直接反了?”

李泌对最近安禄山造反一案也有所耳闻,但他不太担忧,眯着眼睛道:“大唐国力强盛,军队勇猛。自太宗时期开始,便北灭突厥,东破百句丽,西抵吐蕃。他安禄山不敢造反。”

裴冕叩了叩桌子,附和道:“极是。此次从办案流程来看,与之前的案子如出一辙。应是杨国忠诬陷,不然为何吉何二人将安李逼死于狱中?如若证据确凿,大可待水落石出后同安禄山一同问斩。”

崔琰点点头,想想也是,如果真有风吹草动,边关将领处早就传消息回来了。

三人正谈话间,老管家上前行礼:“郎君,刚刚宫中来了内侍,告知太子殿下将微服亲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