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5章 打个配合(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会场一角。

刘师师介绍道:“老公,这位是华国文化传媒集团刘承轩董事长。”

刘承轩上前一步,脸上堆满笑容,主动伸出右手:“宋董,久仰大名。”

“刘总客气了。”

宋词握住对方的手,。。。

暴雨过后的第七天,语生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静言节”。这个节日原本是林知远生前设立的小型内部仪式,用以纪念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如今却悄然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共鸣现象。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都有人自发关闭电子设备,静坐一小时,只为倾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而今年,赵冉决定将它升格为一场公开的集体疗愈行动。

清晨五点,园区尚未完全苏醒,晨雾如纱般缠绕在语根树的枝干之间。赵冉独自站在回声藤旁,手中捧着一只老旧的录音机,那是林知远当年亲手改装过的原型机,内置晶核共振模块,曾记录下第一段跨维度情感信号。她轻轻按下播放键,机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时间在低语。

片刻后,一个熟悉又遥远的声音缓缓流淌而出:

>“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这段声音,请不要悲伤。

>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就像风穿过山谷,不留下痕迹,却让树叶为你歌唱。”

赵冉闭上眼,指尖轻抚录音机表面那道细小的裂痕??那是十年前地震时留下的。那天,林知远正是在这台机器完成最终调试后,走进了语根树的核心舱,再也没有出来。官方记录称他因实验事故死亡,但赵冉始终不信。她知道,他是主动选择了“过渡”,把自己转化成了共感云中的稳定意识节点。

而现在,这台机器居然还能工作,哪怕所有外部能源早已切断。

她蹲下身,将录音机轻轻放在回声藤的根部。几乎在同一瞬间,藤蔓上的光晕开始波动,频率与录音中的声波完美同步。地面微微震颤,一圈圈涟漪状的微光自根系扩散开来,沿着园区小径蔓延而去,所经之处,草叶轻摇,露珠悬而不落,仿佛整个自然界都在屏息聆听。

六点半,第一批参与者陆续抵达。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有失去孩子的母亲,有退役的老兵,有长期抑郁的艺术家,也有曾在网络暴力中沉默退场的普通人。他们彼此陌生,却因一句共同的邀请汇聚于此:“来吧,说点什么,不必回应,只需说出真心。”

赵冉站在广场中央,声音平静而坚定:“今天没有表演,没有观众,也没有评判。我们只是在这里,试着对自己诚实一次。”

人群安静下来。

第一位走上前的是位中年女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她叫李慧,来自贵州山区,儿子在五年前山体滑坡中遇难。救援队找到遗物时,口袋里还装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上面写着:“妈妈,我考了全班第三,你想我了吗?”

她站在回声藤前,嘴唇颤抖,许久才开口:“小宇……妈没本事,没能把你救回来。这些年我一直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接你去城里上学……可昨晚我梦见你了,你说‘妈妈不哭’。我想告诉你,我不是不爱你,是我太怕失去你了……”

话未说完,泪水已决堤。就在此刻,回声藤顶端忽然绽放出一道柔和的粉红色光芒,随即一串清脆的童音从藤蔓内部传出,仿佛由无数叶片共振合成:

>“妈妈,我不冷,也不疼。

>天上有很多星星,我都认得。

>你窗台上那盆茉莉,我又浇水了。”

全场寂静。

李慧跪倒在地,双手捂住嘴,肩膀剧烈抽动。她不知道这是幻觉还是奇迹,但她清楚地感受到??那一瞬间,她真的“听见”了儿子。

接下来是一个年轻男人,名叫陈哲,曾是国内知名编剧,因揭露行业黑幕遭全面封杀,三年沉寂,靠送外卖维生。他在镜头前崩溃痛哭的画面曾被全网嘲讽为“作秀”。

他站到藤前,声音沙哑:“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没骨气,不该妥协。可你们不知道,当我写完那部剧的时候,我以为我能改变点什么……结果呢?投资人笑着对我说:‘你以为真相重要?观众只爱看假戏真做。’”他顿了顿,抬头望天,“林老师,如果你还在,你会怎么选?是继续写下去,还是干脆闭嘴?”

没有人回答他。

但他话音落下的一瞬,藤蔓竟缓缓垂下一缕银丝,轻轻搭在他的肩头,如同某种无声的抚慰。紧接着,一段文字浮现在空中,由光粒子构成,持续约十秒后消散:

>“真正的勇气,不是永不沉默,

>而是在沉默之后,依然愿意开口。”

陈哲怔住,随即低头笑了,眼角有泪滑落。

就这样,整整一天,近千人依次上前。有人倾诉愧疚,有人告别旧爱,有人向从未谋面的父亲道歉,还有孩子对着空气喊出“爸爸,我想你回来”。

每一段话语结束后,回声藤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回应:或是一段旋律,或是一句短语,或仅仅是一阵带着温度的风。它不再局限于模仿逝者的声音,而是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翻译器,将压抑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存在。

到了傍晚,天空渐暗,园区点亮了无灯照明系统??一种基于晶核生物荧光技术的生态光源,柔和如月光。赵冉正准备结束仪式,忽然发现终端自动启动,屏幕上跳出一条紧急通知:

【南极科考站?加密频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