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一纸家书(第1页)
京中此时如何困难,他们皆心知肚明。可身为君王臣子,却又不能接冷眼旁观。“儿若像从前,自不愿伸援助之手。”自我自身都尚其不保,何谈他事。可今时往日概不相同。少年也非昔日少年。“他在京中,我终是不能离弃,阿娘,不如你同怜月她们在此处休养,我自己独自回去。”他无法忘却年少时相伴的旧友。更无法眼睁睁瞧着他们逐渐消失于这世间。“你真的要为那些朋友,而重蹈覆辙?”君王之心,此时已有万般疑惑。重归,代表着是死,而非活。他默不作声,早已做好打算。哪怕就算是死,也要窝在同一处。她看着眼前之人。同时付了已死之人的心。“既是你心中所愿,母亲便不拦你,只是希望你能知晓一事。”宋老夫人眺望远方,那处正是宋鹤眠如今所着的鸿辉堂。“你如今已是一个女子的夫,她还在等你归家。”“儿,明白了。”不至午后。院中的东西便收拾妥当。怜月瞧着他与吴琛二人想要轻便前行。却总是有些担忧。“不如我同你们一起回去吧?”不知究竟因何而来,总觉得心中有几分不安。怜月不想让宋鹤眠独自一人面对。“如今的京中与从前不同,明枪暗箭皆到处都是,你同我回去,除了腹背受敌,再无其他。”宋鹤眠走上前,替怜月理了理有些凌乱的碎发。“待我归来时,我们重新举办一场婚礼吧。”“宋鹤眠。”怜月的眸中满是不舍,伸出去的手似乎想拦着男子前行的道路。“我…在此处等你。”或许这是他最后瞧见的那抹笑意。——半月后。京城传来家书。可这一封家书却点燃了宋家平静已久的日子。宋家二伯看着那书信,眼眸中带着几分狠辣。“事已至此,我宋家怎能与他们苟且,从今日起,宋侯府的人从哪儿来便回哪儿去了。”“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宋老夫人绷着脖子,却实在不信书信上所言。“这书信之上不过是猜测,而你如今便想清理门户,话传出去,你也不怕人笑话。”她看着眼前之人,略觉得有些荒唐可笑。“你自家儿子做的事,你自己不清楚?”宋家二伯也奇严厉色的瞧着她。“我说之前他一心想要剥夺宋家权势,怎么拿到了手,匆匆忙忙回京,原来都在这儿等着算计,现在好了,我们整个宋家都得为他赔进去。”他越说越激动,甚至让周围的几个来议事的长老面色都有些不善。“三房媳妇。”中有人站了出来说了公道。“更加无人不知老三当初的建树,不然也不会当初愿意……”他叹了口气,最终却还是将那残忍的话说出。“你家这小子是个好的,只是怎能与那些人苟且,宋家家宅妙小,怕是不能容得下这京城宋侯府的人。”宋老夫人目光落在同样不知所措的女子身上。“你们今日又要重蹈当年覆辙,一定要将我这孤女赶出府上?”重来一次。这些人果然只有活着而非亲近。“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三房媳妇,若是能帮我,宋家定不会冷眼旁观。”定不会冷眼旁观。宋老夫人耻笑,看着坐在一旁的宋无忧及庄玉妗。“回去收拾细软,我们回京。”宋无忧也接到京城之中的战乱。如此贪生怕死之徒。又怎敢轻易转头回京。“我与他素来不曾交好,多年并无兄弟之情,我可不愿与你们回去。”若是到时再被认为同党。那岂不是要掉脑袋的罪责。“你们发了疯要回去,本世子不拦着你,可今日本世子绝对不会离。”宋老夫人见宋无忧执意。便也不曾为难他们。反而只是转身离去。那孤苦的背影似乎像极了当初两手牵着两个柚子离开时的模样。宋老夫人吩咐了家中下人轻点细软。而就在此刻,怜月却登门拜访。宋老夫人不想骗眼前怜月,便将事情和盘托出。“我虽不知他究竟站在哪一方,此时又如何,可回京毕竟是一条苦路,不如就…”宋老夫人早知怜月心意并非是在宋侯府之内。“天下之大,任秦遨游,至于你妹妹,若有性命,逃脱于难,我宋侯府也绝不强留。”宋老夫人的话说的简介。又丝毫不拖泥带水。这生死富贵,性命攸关之时。却也不想牵连无辜者赴死。可怜月却早已改变心中所想。“若是从前,我定然不会,可是今日,愿同母亲走上这一招。”不管他是叛贼逆徒,还是忠臣良将。他都是她的夫。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如今京城打仗,无人能注意到家眷,若你此刻离去,绝无半分牵连。”宋老夫人再次讲了重要与她。和眼前之人却毫无半分退而求其次之态。“我愿意。”千万句抵不过一句我愿意。法规之下,情理之中,一句我愿,比得上万般情况。怜月季已下定决心送老夫人便不必带劝。几人收拾了细软便踏上了回京之路。好在之前的刘镖师尚在淮阳,也派了几个徒弟,一路将人送回京都。重回京都。此处虽亦如旧时繁华。甚至毫不见战火延绵。怜月带着宋老夫人登家。却瞧见宋侯府门前官兵陈列。让人瞧着便心生畏惧。“你怕吗?”宋老夫人看着眼前这弱小女子。“你年纪小,又自幼被关在庄家,难免不曾见过这样的场面,心生害怕之意也是有的,不过大可不必担心。”宋老夫人松开了怜月的手。“且让老身去瞧瞧,若是他们…以便驾车而去。”怜月还未开口,宋老夫人却在一旁的嬷嬷的搀扶之下走下了马车。门口。那复杂的铠甲。让宋老夫人也猜测不出眼前之人究竟隶属何等部队。而那守门之人也瞧见了宋老夫人身影。一群人眼眸之中都变得凌厉非常。“什么人?可知这是何等人也的府宅门口,岂是你普通百姓可随意逗留之处。”:()丫鬟通房三年,病弱世子长命百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