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澄泥砚如其名,乃是以泥烧制的,之所以称为澄泥而不称为陶砚是因为其工艺与普通陶砚颇有不同之处。在兰祯待过的两个时空,它成熟于唐晚期,至宋时大行,顶替了矿材枯竭的红丝砚(即洮砚)成为四大名砚之一,直至后世仍赫赫有名。

兰祯投生到这个红楼世界,直到贾敏在京出事,她与弟妹于苏州守孝,潜心琢磨起文房四宝,才发现这个世界竟还没出现澄泥砚。

前朝时,瓦当砚才开始出现在文人的眼中,其时,秦汉遗址出土的汉瓦当已不多。而诸如端砚、红丝砚、歙砚等名贵砚台也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更不用说一些材质、雕琢及铭文出色的极品砚台,已成了文人雅士的象征,只富贵人家书香门第才有收藏。

追溯往朝,或许流行过铜砚、锡砚、竹砚、玉砚……但自从人们会制陶起,文人用得最多的还数陶砚,陶砚亦有好有坏,但不可否认,它造价低,适合广大人民群众。这世上,有钱人毕竟占少数,石砚好用可惜太贵。

兰祯早就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让澄泥砚出世。这次庆d帝万寿节禅位就是最好的时机,除了澄泥砚她还备了汉语拼音注音排序的《字典》,这两样东西可以一举奠定林家在士林中的地位,又对庆阳王朝有“文治”之功,只要林家子孙不去谋逆,不管是治学亦或入仕都比其他人有优势。

这也是一项能凝聚气运的功德。

“这是应该的。”宝钗笑笑,跟迎春几个一起看这新出炉的澄泥砚。拿出一块平雕犀牛望月的砚台,仔细观看,只觉得质地坚硬,色如碧玉,抚若童肌,轻轻一呵,砚台便呈润色,仿佛即可研墨,便知这砚比之市面所卖上等陶砚还要好用。

她想试试研墨的效果,一时有些踯躅。

“我已经试过了,这些新制的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小雅,将案桌上方才研过的砚台拿来。”

“是。”西雅将一块玉女静思砚拿了过来,先前研的墨汁还未干。

“这墨发多久了?”

“至少两刻钟。”

“你先清干净,再拿来。”探春存了心试验到底。要知道现在虽不是盛暑,却也不是像春冬那般寒潮,一洼之墨能经久不干也是极难得的了。

亲自在小炕桌上研了会儿,发现果然极易发墨,又用笔沾墨写了几个字,说道:“发墨容易,笔触也好,不输陶砚。”说着,又仔细观察纸上的字,好一会儿才搁笔看向兰祯,眼中满是敬佩与激动。“墨汁均匀细腻,写出来的字定不会生虫蛀。”

这澄泥砚一旦敬上,并推广应用,林家在士林中的地位将难以动摇。想到这里,她语气略带急促:“兰姐姐,这澄泥砚可以大量制作吗?”

一个女子,也能以这样的方式振兴家族,从此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可以呀。”

“真的?!”可以想像,从此后澄泥砚将大量取代陶砚。众人眼睛闪闪发亮,薛宝钗更是完全说不出话。尽管她内心承认林兰祯才貌超拔,却没想过她真能创造出堪比端砚的佳砚来,不比石质砚台昂贵,但在艺术造型与使用效果上却毫不逊色,还能像陶砚般,大量制造!她能想象,澄泥砚一旦进入天下人眼中,必受文人雅士推崇!

林家,在天下人眼中,不再是一般的书香世家勋爵之后,造砚之德,名垂千古,能与先贤比肩。

这样的荣光……

如果能得到澄泥砚的配方或者全权代理澄泥砚的售卖……薛家凭此也能更上一层楼。至少,新皇上位,薛家的皇商地位也能保住。

想到之里,她急切地问:“兰姐姐,你知道我们家是做生意的,我想知道林家是想自己生产这澄泥砚还是转让生产配方?或是与人合作?如果林家是自己生产澄泥砚,我们薛家能不能帮忙售卖?”

探春目瞪口呆,没想到端庄娴雅的宝姐姐为了生意连形象都不顾了。

迎春惜春也交换了个眼神,掩下心中鄙夷。

兰祯微笑道:“这个我们家还未考虑过,这事得等到万寿节后再说。”

薛宝钗冷静下来,道:“兰姐姐说的也是。不过——”

“放心,都是亲戚,有机会我跟父亲提。”兰祯截了她的话,坦言道:“不过你得明白,这件事得看圣人的意思,再者,这是于天下有利的事,我们家并不会吝惜这点财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