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1页)
庆阳帝对他们的兄友弟恭高兴不已,便立了二儿子封世昭为太子,册封了长子封世昱为铁帽子端亲王,执掌宗人府府令,三子封世星为铁帽子仪亲王,负责封氏一族各种祭祀活动。
仪亲王也就罢了,每一代的端亲王身体都不怎么样,传到封沛昌这一代是第三代,代代单传,封沛昌死的时候他的王妃水涵刚好怀孕四个月,听到恶耗一头栽倒,当即小产,老端亲王妃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在床……不到一个月,心若死灰的婆媳二人也跟着去了。
事情一宗接一宗,到了年底祭祖的时候,仪亲王封沛进宫请示端亲王承嗣问题。
庆d帝自怀疑太子之事是有人在暗中谋划便暗中着手调查,结果发现,是贤妃及其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主谋,甄妃、淑妃推波助澜,三方瓜分了太子死后的势力。
难怪太子一去马上就有大臣请立长子(二皇子)为储君。
庆d帝又痛又怒,更念起太子的好来。
经此一事,他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儿子和嫔妃。
庆d帝注重出身,他一生宠过爱过的后妃,不是出身书香大族就是勋贵世家,如今宫中后位虚悬,宫务由贤妃、淑妃、甄妃三人共掌,而最得他宠爱的就是甄妃。
在所有的皇子中存活下来的除去自幼由他亲自教养长大的太子,有贤妃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德妃所出的四皇子封靖明、淑妃所出的五皇子封靖显、陆贵人所出八皇子封靖晏、甄妃所出九皇子封靖昊、宁嫔所出十二皇子封靖昃、王贵人所出十八皇子封靖晨,共七人。
其中,四皇子封靖明的生母王氏进宫时其父王从新只是个从五品翰林院侍读,封了个贵人,生封靖明时难产去世。庆d帝当时爱重继后张氏,见她进宫几年不曾生育便将他抱给张皇后抚养。张皇后感念王贵人便奏请庆d帝追封她为德嫔,对四皇子视若己出。因此,四皇子倒算得上是半个嫡子。只是四皇子长到十二岁时,甄氏已经开始受宠,气焰喧嚣,以失去第二个儿子为代价陷害张皇后,成功跃居妃位,当时的张皇后因体弱已几年不曾承宠,色衰爱驰,一气之下病倒在床,对庆d帝心灰意冷,不久吐血而亡。
张皇后的病逝庆d帝本有些愧意,不仅丧仪大办还追封四皇子生母德嫔为德妃,但张家不依不饶的态度及甄妃的哭诉渐渐地也将他的愧疚之意消磨得一干二净。一次朝堂上被张后兄长内阁学士张伯钧诘问得恼羞成怒,冲动之下勒令张氏一门回山西临汾,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许入朝为官——
皇帝金口玉言,张氏一门却也不是普通士族,是黄帝姬姓后代。他们这一支几经繁衍迁移,最后扎根山西临汾,与河北张氏、河南张氏,并为张氏一族中影响最大的三支,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庆d帝的做为不止是打了张后一门耳光,更恼了张氏族人,山西临汾这一支干脆全部辞官返回故居闭门读书不说,其他河北、河南两支嫡系也陆续淡出朝野。
储君之选(下)
都说读书人可怕,更可怕的是以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定居山东的衍圣公一系也罢了,人家嫡系是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入朝为官的,他们不入朝皇家不丢脸。可张家呢,却是每朝每代都有入朝为官,为社稷百姓做事……张氏一族不入朝了,这代表什么?代表当政者昏庸无德。
虽然在朝为官的都知道内情,可天下读书人哪管那么多呢。
这件事在庆d帝、四皇子、张氏族人心中都留了疙瘩,影响深远。可以说,庆d帝晚年重视自己的仁君之名,也与此事有关,多少挽回点形象嘛。得罪了一个世族,再将其他勋爵、世家得罪光,他这个皇帝在青史上还能留下什么好名声?可怜他十五岁登基,四十几年来文治武功也是建树不少的。
后来他多少次想晋甄妃为贵妃,都因念及此事而压了下来。
遗憾的是,太子一去,他一扒拉,发现二皇子性子阴沉,行事爱用险诡之术,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五皇子骑射武学上还可以,文墨上却一塌糊涂,更糟的是他平时表现出来的也是重武轻文的态度,这样的人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更别说他还喜好男风。
八皇子出身低,也无才干,与他生母一样唯甄妃是从,没有为君之心,不用考虑。
九皇子是自己宠爱的甄妃所出,本身又聪慧,虽才十七岁,却大有成长空间,可惜甄家在江南成尾大不掉之势,更别说甄家的动作已触及皇家底线,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谋害皇嗣……若是九皇子登基,他要怎么对待成了圣母皇太后的母亲和扶持他登基的甄家?
十二皇子才十五岁,功课跟五皇子一样,只是倒了个个儿,文才颇受太傅们称赞,可一说到武技骑射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皇帝有时也需要摆样子的,他这样怎么镇住那些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