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古天帝最初天道求月票(第1页)
“九天!”
众人虽然有所猜测,但当宝狮亲口确认之时,也难掩心中的震撼。
因为这里的九天,指的并非头顶之上的九重云霄,而是真正的九个【天】之概念体。
只不过和病域世界孕育出的低配仿制品。。。
风在夜里愈发凛冽,卷着雪粒敲打窗棂,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叩问沉睡的大地。图书馆内油灯微颤,火苗忽明忽暗,映得小女孩写下的那行字忽隐忽现:“我也想成为一个会响的铃铛。”老太太没有再说话,只是将织了一半的红毛衣轻轻叠好,放在桌角??那是她为未曾谋面的孙子准备的礼物,线是用旧书页撕成纸条搓捻而成,染料取自山间野果,针则是从一座废弃钟楼拾来的铜铃残片磨制。
这间图书馆本不该存在。三年前,镇上唯一的公立馆被以“藏有违禁思想读物”为由查封,书籍焚于广场,火焰烧了整整一夜,灰烬如黑蝶纷飞,落进家家户户的屋檐与井口。可就在那个冬天结束时,有人悄悄把自家柴房腾出来,摆上几块门板当书架,挂起一块手写木牌:“听铃书屋”。起初只有孩童偷偷前来,后来连退休教师、退伍老兵也陆续送来私藏??一本缺页的《民谣集》,一册用蜡封严防潮的《灾年纪实》,甚至还有录音带,录着上世纪广播电台未播出的访谈片段。
小女孩合上绘本,踮脚把它放回“唤醒者”专架。那一排书脊颜色斑驳,却都贴着同样的标签:**“曾被遗忘,但拒绝沉默”**。她忽然发现角落里多了一本陌生的小册子,封面是粗麻布包裹,只用墨笔写着三个字:“响法”。
她好奇地抽出来翻看,里面竟无文字,全是图画??第一幅画着一个人站在高塔之上摇铃,铃声化作波纹扩散,所及之处,冻土开裂,枯树抽芽;第二幅画着铃声撞上一道巨墙,墙身龟裂,露出背后堆积如山的档案箱,箱上烙印着“禁止查阅”;第三幅最奇异:无数人摘下自己的耳朵,埋入土中,不久后长出一片银色植物,叶片形如耳廓,在风中轻轻翕动,仿佛仍在倾听。
“这是……什么?”女孩喃喃。
老太太走过来,看见那本书,神情微变,随即微笑:“这是‘铃语三章’,传说姜炎当年留下的秘传之一。有人说它能教会人如何让声音穿透谎言之墙。”
“真的吗?”
“信的人,就能听见。”
话音未落,屋外传来脚步声,缓慢而沉重,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轻响。门被推开,一位身穿旧式邮差制服的男人走了进来,帽檐压得很低,肩头落满雪花。他不说话,只从怀里取出一只布包,小心翼翼放在柜台上。
老太太认出了他:“老陈?你不是早就……”
“退役了。”男人抬起头,右眼蒙着黑布,左脸上有一道贯穿眉骨的伤疤,“但他们忘了注销我的配送编号。”他指了指胸口号码牌:**7341**,“这是最后一趟。”
布包打开,是一叠信件,封皮泛黄,邮戳模糊,收件人地址遍布南北东西??西北戈壁的研究站、东南沿海的渔村、西南边陲的寨子、东北林场的?望塔。每一封信都没有寄件人姓名,只有统一的署名:**“记渊通信员”**。
“这些信……几十年前就该送到。”老陈低声说,“可那时路上全是检查站,信件只要提到‘真相’‘记忆’‘补偿’,一律扣押销毁。我藏了一批在邮车夹层,埋进了老家后山。去年春天,树根破土,把铁盒顶了出来。”
小女孩拿起一封信,轻轻抚摸封口,忽然觉得指尖发烫。她拆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薄纸,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
>“致未来的你:
>我不知道你何时读到这封信,也不知世界是否已变。
>但请记住,我写下这些字时,正听着窗外士兵砸门。
>他们要搜查我父亲留下的日记??那本记录六十年代饥荒真相的本子。
>我来不及抄录全文,只能把最关键的一句话塞进信封:
>**‘饿死的人太多,坟地不够用,干部下令把尸体填进井里,再盖上木板,假装是水窖。’**
>若你生于太平盛世,请不要原谅这种隐瞒。
>若你活在依旧噤声的年代,请替我说出来。
>??一个不敢署名的女儿,1972年冬夜”
女孩的手开始颤抖,泪水无声滑落。她抬头看向管理员奶奶,却发现老人早已泪流满面,手中紧紧攥着另一封信,嘴唇微微翕动,念出声来:
>“亲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