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20130(第9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进了院子,李氏她们也相继下了马车,方菱还是第一次来老家庄子,不禁有些好奇。

李氏帮忙介绍了一下,陈喜又给方凌跪拜。

“使不得,老人家莫要行此大礼。”

进了屋子看见陈喜的娘子杨氏拘谨的站在一旁,新屋子不算太宽敞,但是盘了南北两铺大炕,烧热了屋里暖的穿不住厚衣服。

王瑛一进屋舒服的呼了口气,“还是这火炕舒坦啊。”

陈喜道:“可不是,大伙都是按您教的办法盘的炕,住起来可比床舒坦多了!”

最主要的是临时打床太麻烦,全村会木匠的就那么三两个人,要是排着队打床,怕是明年春天也住不上。

但是这炕就不一样了,都是用泥胚子和石头砌的,盖房的时候一道砌好了,烧一把火就能睡觉,冬天都省下生炉子火盆了。

“快上炕上坐着,暖和。”

大伙脱了鞋子坐在炕上,陈大顺搬来一个小炕桌,他媳妇端来烧开的热水和刷洗干净的碗。

农家没有茶叶,只有一碗糖水,大伙捧着碗喝完全身都暖和过来了。

喝完便聊起家常来,陈青岩询问道:“水患结束后,有官府过来人送赈灾粮吗?”

陈喜道:“来了,都快十一月份才来的,一家给了五斗粮,三十文钱。说句不中听的,要是指着这五斗粮,大伙早就饿死了,那三十文钱连个茅厕都盖不上!”

陈青岩皱起眉头,之前老师曾说过朝廷分发下来的赈灾粮饷充足,老家绝对不会有事。

没想经层层盘剥,到百姓手中竟只剩几斗米,这如何能活命?

《孟子》有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而今官吏却只顾中饱私囊,使灾民饿殍遍野,岂非率兽食人之政?

昔年汉文帝时,天下大旱,文帝减膳撤乐,亲往民间赈济,故能成文景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遇灾必遣御史巡察,凡克扣赈粮者立斩不赦,故能致斗米三钱之盛世。

而今官吏敷衍了事,徒具文书,虚受君恩,实剥民脂,使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怨声载道,岂能长久?

这件事一定要写封信给老师送去!

聊完这些王瑛询问起其他庄子上的情况。

陈喜道:“咱们附近的郑庄您还记得吧?”

王瑛点头,“在山上的时候试图抢咱们山洞那些人?”

“没错,他们也都活下来了,大水退去后回到庄子上继续生活。不过我听说了一件事……”陈喜有些神秘的压低声音:“咱们庄上被撵走的那个宋大明,不是跟着他们一起走了吗?但是下山的时候却没人再见过他。”

大家稍一思索便明白过来,青芸道:“他莫不是被郑庄子的人害了?”

“哪是被害了,是被吃了……”

“呕……”陈青芸忍不住恶心的干呕起来,李氏连忙帮她拍后背,递过水道:“喝口水压一压。”

这种事王瑛并不意外,人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其实跟野兽无异,历史上多的是大荒之年易子而食的惨剧。

休息了一会儿,大伙便上山去祭拜的先祖,陈伯拎着铁锹将坟填了填,坟包都快被雨水冲平了。

点燃香烛,陈青岩和陈青松、陈青淮三人跪成一排磕头,告知先祖他们县试已经通过了,保佑他们能顺顺利利通过府试。

等他们上完香,其他人再跪拜着磕头,元宝也撅着小屁股结结实实的磕了三个头。

前阵子过完元宝过了生辰,按毛岁算的话已经三岁了。

民间讲究就给小孩过寿,一是怕孩子压不住早早夭折,二来百姓手里也没那么多银钱铺张。

王瑛入乡随俗也没给儿子办生日酒,只给元宝煮了几个鸡蛋,晚上多炖了条他爱吃的鱼。

孩子大一点就懂事一点,他见大人们都沉着脸便不敢胡乱跑闹,乖乖的跟在王瑛身边看着大人烧纸钱。

李氏拿了一捆纸钱走到相公的坟头便烧起来,“贤哥,好久没过来看你了,不知你有没有想我。

你这个人真是无情,自打走后一次都不来梦里看我,都不知道我多想你。”

站在旁边的青芸红了眼眶,扭过头把脸埋在嫂子的肩膀上,王瑛拍拍她的后背知道这丫头是想念父亲了。

“如今咱们家的几个孩子都有了出息,我们马上就要去府城了,这一去怕是不能再经常来看你了。

家中一切安好,你勿要想念,等儿子高中时,我们再回来给你送信。”

絮絮叨叨烧完纸钱,李氏扶着膝盖缓缓起来,虽然脸上不见泪痕,但王瑛知道那些难过都藏在她心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