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明师挚友(第2页)
证据上报当日,相关部门雷霆出击。五个境内协同炒作账号被封禁,两名涉事记者停职调查,境外IP所属组织列入观察名单。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催生了一项新规:所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类信息,在正式发布前必须经过“清源”真实性预检,并同步生成多语言版本供公众查阅。
风波落幕,周望却并未放松。
她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新的课题:**当真相成为武器,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也成为战士?**
十一月,初雪落在北京郊区的养老社区。这里正在进行“银发内容工坊”的二期培训。教室墙上挂着大幅思维导图,标题是《一条朋友圈是怎么骗人的》。学员们分成小组,拿着平板电脑分析案例:一张“某超市明天倒闭清仓”的图片,如何通过模糊时间、借用真实logo、制造紧迫感完成误导。
一位七十岁的退休编辑举手提问:“如果我说的是真的呢?比如我真的看见超市贴了告示,但我没拍清楚,能不能先发个提醒?”
老师耐心解答:“当然可以,但你要加一句‘信息未经核实,请以官方公告为准’。这就是负责任的表达。”
课后,周望与几位老人围坐喝茶。话题不知怎的转到了死亡。
“我最怕的不是死。”一位曾患癌症的老教授说,“是死后被人乱传我的遗言。网上那么多‘名人临终忏悔’,哪个是真的?哪个是为了卖课编的?”
另一人接话:“所以我早写好了公开信,存进‘清源’的时间胶囊功能。设定十年后自动发布,附带生物特征验证。谁也别想冒充我说话。”
周望怔住了。
回程车上,她打开“时间胶囊”项目文档。这是去年立项的冷门功能,允许用户加密存储文字、音频或视频,在指定日期解密公开。初衷是帮人实现“未来的自我对话”,比如写信给十年后的自己,或是留下家庭记忆档案。目前累计使用不足两万次。
她突然意识到??这或许能成为对抗“死后谣言”的利器。
当晚,她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我们要升级‘时间胶囊’。”她说,“加入多重身份核验机制:DNA样本绑定、亲属联合解锁、区块链存证。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提前声明‘这是我最后的声音’,防止恶意拼接或伪造临终发言。”
有人担忧:“会不会引发伦理争议?比如家属不愿公开逝者隐私。”
“所以我们不强制。”周望坚定道,“但必须提供选择权。沉默不该被默认,澄清也不该只靠活着的人。”
项目启动三个月后,首例应用诞生。一位渐冻症患者录制视频遗嘱,详细说明自己拒绝插管治疗的决定,并授权“清源”在其生命终结后二十四小时内向全国合作医院推送验证信息。“我不想让我的选择,变成别人口中‘家人放弃救治’的悲剧故事。”他说。
视频发布当天,#让告别有尊严#登上热搜。数百万人观看,数千名重症患者登记预约“数字遗言”服务。
春天再次来临。
清明节前夕,周望带着女儿回到玉树村小。学校操场新装了一块太阳能电子屏,每日滚动播放经“清源”验证的本地农讯、气象预警和健康常识。孩子们围着屏幕叽叽喳喳,像一群初学飞翔的小鸟。
校长递给她一份成绩单:“去年期末,全校信息素养测评优良率提升至89%。有个孩子还写了篇作文,《我家的查证日记》,拿了州里一等奖。”
周望翻开本子,稚嫩字迹写道:“星期三,奶奶说隔壁王婶吃了野蘑菇治好了关节炎。我打开清源,输入‘野蘑菇+治病’,跳出三条警告和两个中毒案例。我和奶奶一起给王婶打电话,她笑着说谢谢,第二天就把剩下的蘑菇倒掉了。妈妈说,这就是英雄做的事。”
她鼻子一酸。
傍晚,她独自走向后山那片草地。十年前她曾在这里立下誓言:要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如今,草木依旧,人心已变。
手机震动,赵晓禾发来消息:【“人类常识联盟”春分日“静默见证”行动参与人数突破八百万,覆盖一百三十七国。萨米人长老说,北极圈内的驯鹿牧民集体关闭无线电一分钟,只为点亮一次“清源”。】
她抬头,暮色四合,星辰初现。
远处传来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是新编教材里的课文《提问的力量》:
“当你听到一句话,
不要急着相信,也不要急着反驳。
先问:谁说的?
再问:有没有证据?
最后问:如果是真的,意味着什么?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多一个答案变得更亮,
但会因为多一个人思考,少一分黑暗。”
周望闭上眼,任晚风吹拂脸颊。
她想起父亲凿井的手,想起老人感谢春天的声音,想起铜锣上的倒影,想起无数个深夜里轻轻敲下的“查一下”。
原来所谓财富自由,并非账户数字的暴涨,而是灵魂不再依附于谎言生存的轻盈。
只要还有人愿意追问,
灯火就不会熄灭。
只要还有人敢于怀疑,
春天就始终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