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子1(第3页)
那时她以为,自己未来的夫君,不是表兄齐王,便是泰王,至于太子,那时还是汉王,汉王从来不在父亲的考虑范围,因父亲断言,汉王身上没有君王之相,即便他是杨皇后嫡出的皇子。
褚家是不可能将她许配给太子的,即便太子曾多次到府上暗示欲娶她做太子妃,父亲也从不动摇。
她曾问过父亲原因,父亲却说她还小,不该懂这些,直到后来晋王被陛下派去从军。
那次漠北一战持续了一年,上半年,梁军死伤无数,折损了近二十万兵马,可战事不停,皇帝此时派自己的儿子去战场,分明就是让这个不受宠的儿子去送死。
谁都看得出来,皇帝想要这个血脉不纯的皇子死在战场上。
可偏偏,他却历经九死一生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还立了莫大军功,力挽狂澜,保下了三十万大军。
可即便如此,皇帝还是不肯封王。
直到后来改元立汉王为太子,以她父亲为首的一派当年参与过漠北之战的武将集体请命,皇帝才封了皇七子裴照郢为晋亲王。
晋王封王后,她父亲便告诉她,晋王会是她未来的夫君。
她当时大为震惊,因晋王虽已封王,但不得宠,且还因在战场上受了伤成了瘸子。
父亲说,他已认定了晋王,晋王绝非池中物,多年隐忍,总有一天会飞龙在天,且在漠北一战,晋王还救过她的兄长褚雄房一命,他的腿伤,便是为了救她哥哥褚雄房才受的,所以,她的夫婿只能是晋王。
她很早便知晓自己身上的重担,她身上担着褚家未来的荣耀能否延续的责任。
褚家表面风光,实际上,已是砧板上的一块鱼肉。
褚家其实并非武将出身,当年,她的祖父官拜中书令,负责定旨出命。
二十年前,宫中最受宠的妃嫔是晋王之母周毓妃,鲜有人知,当时皇帝动过废后的念头。
不少人以为周毓妃是皇帝废后的原因,但皇帝不是昏君,他废后,绝非因为宠爱周毓妃,而是因为当年杨家势力太过庞大。
杨皇后兄长一人独揽尚书和门下两省大权,每每中书省拟好的旨意,全被杨皇后兄长驳斥回去,就连皇帝也被掣肘,因此多少决策不能施行。
皇帝早就忌惮杨家这门外戚许久,废后是迟早的事。
当年朝野都畏惧杨家势力,这废后的诏书,谁都不敢起草,偏偏,她的祖父领了命亲自起草了废后诏书。
后来的事不用猜了,废后自然没废成,她的祖父丢了官帽,在狱中服毒自尽。
是皇帝斡旋才保下了褚家,否则,褚家该满门遭难了。
此后,父亲便弃文从武去参了军,没想到天意如此,父亲军功赫赫,一步步走到了如今太尉的位置。
可狡兔死走狗烹,当年的褚家是皇帝心腹,如今,却成了皇帝最大的威胁。
皇帝早想除掉褚家。
晋王在这时冒了头,太子又在皇帝那里有了嫌疑,皇帝多疑,生怕太子势力过大,便将一部分权柄移到另一人身上,如此一来,既能掣肘太子,又能警示激励太子。
这被皇帝选中的人,便是晋王。
至于皇帝为何选择了晋王,因其他几个儿子难成气候。
晋王立了军功,背后有一帮子当年参与过漠北一战的武勋拥护。
齐王虽不差,但如今朝中大部分臣子都是左相太师上官颐和右相中书令庞仁仪的拥趸,庞仁仪是淑皇贵妃之父,是齐王外祖。
上官颐是庞仁仪得意门生,左右二相都拥护齐王,如此一来,齐王本就已是朝中话语权极大的文臣拥护的对象,若让齐王再得了兵权,那齐王势力就过大了,皇帝绝不会将兵权给齐王。
所以,晋王便是皇帝掣肘太子的最佳人选。
或许其中,还有晋王为皇帝挡了刀的功劳。
毕竟虎毒不食子,血浓于水,皇帝也老了。
褚家与晋王现在同心一气,皇帝既想掣肘太子,就暂时不会动褚家。
所以,并非像鹭儿以为的那样褚家是晋王的靠山,实则,晋王才是褚家的靠山。
自古以来,功臣本就难有善终,她和褚家赌的,不过是晋王若登皇位,会善待褚家罢了。
其余,自然无所求了。
可是,她已爱上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