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之日(第1页)
全场一片哗然,惊讶地看过来。
早年想同宋晟切磋的不是没有,但无一例外都铩羽而归,异常惨烈。
以至于四年来,再也无人敢去触霉头。
宋晟倒不意外,波澜不惊地笑着起身道:“殿下盛情,臣万没有推脱的道理。”
二人相对而立,围观者无一人敢言。
“此次便以‘明月’来作,为时两个时辰。”张太傅看着两个爱徒,喜不自胜。
明月。
闵时安尚在思索,却见宋晟已然动笔,惊讶了一瞬,而后沉下心继续构思,丝毫不受宋晟节奏影响。
自古以来,每个人的写作习惯大不相同,闵时安便习惯先整体构思,再下笔完善细节,若受他人影响,文章必将大打折扣。
一刻钟后,闵时安和宋晟同时搁笔,她抬头恰好对上宋晟复杂的目光,宋晟一怔,随即低声道:“殿下见笑了。”
人群躁动起来,宋晟只用了一刻钟便罢了,令人惊叹的是闵时安竟然同样迅速。
“二位可要提前结束?”杨老看了一眼张太傅,见他默不作声后继续道:“鼓声响,便再不可更改。”
得到二人肯定的答复后,杨老挥手示意鼓手击鼓。
“咚咚咚——”
不同于方才简短的鼓声,这次鼓声足足敲了十下。
书童将文章呈递给杨老,他拧眉足足看了近一刻钟,后一言不发递给张太傅。
众人莫名其妙,有些摸不准杨老是何意。
张太傅看完后则扬声道:“诸位,安儿与晏晅之作难分上下,不如由大家一同品鉴,再分输赢。”
虽说众人对闵时安文采有所了解,但此刻还是无比惊骇,居然能有人可比肩宋晟!
“首先便是《望月思归》。”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
张太傅念完喜笑颜开捋了捋胡子,拿起桌上另一篇文章,念了起来。
“《关山月》。”
“明月出远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北涯关。
先下寒山道,西窥极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2]”
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中间混杂着惊叹声、叫好声、论诗声,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两篇诗歌以不同角度借月抒发不同情感,但都表达了对远在边关征战沙场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情之深切,令人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