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第4页)
可也熬坏了身子骨,梅州陇南隔三差五两地奔波,顾及家族又估计尚在襁褓的婴儿,年纪轻轻便早生华发。
让人唏嘘同时,也道声幸好。
幸好,他赵明熙,撑下来了。
连同着他对发妻那份哀思,撑下来了。
只有一样特别,那便是他发妻身边时常跟着的小丫头阿芸。
几年后出落的水灵动人,许是跟在那明艳高贵的孔雀久了,竟然也发誓要闯出一片轰轰烈烈才好。
也不知怎的,非看中了赵家旁支的公子,二人情投意合,颇有明华二人当年的势头。她心一横在一个孤寂长夜,百里夜奔跟着这公子跑了。
旁人是怎么劝都劝不住,之后再无消息,多年以后只听说她化名为芸娘。
再说这赵明熙的小女儿小春。
孩子尚且在襁褓之中,母亲身死父家遭难难免顾及不周,便一直放在春息楼养着。
说来也巧,这孩子倒是与这春息楼的欢鹂姑娘,也就是当初名动梅州的歌妓颇有眼缘。
这欢鹂也是接二连三地丢了一双儿女,算是兜兜转转落了个干女儿。虽说是干女儿,可是真当亲闺女养着,尽心尽力含辛茹苦抚养得亭亭玉立。
这小阿春成天见地跟在人家身后干娘干娘地叫,是一刻都分不开。
最后说这宋举人。
这宋举人本名梧桐,自取宋梧,一生草芥龟奴命,幸遇得贵人师父,也凭着自己的努力夺得了举人功名,摇身一变成了良民,不仅让梅州多了一番佳话,也让人间多了一桩奇事。
那往后寒门子弟皆以他为样,发奋图强,今朝改命。
只是这背后心酸种种,却无人知晓。
朝廷恢复科举后,宋举人便进京赴考。
临走前,他曾邀请老师宋贞与他一同离开,毕竟二人纠纠缠缠,早已不似师徒关系。
可临走那天被宋贞婉拒,后者身抗春息,已发愿永生不离不弃。
愿在梅州,等诸位故人回家。
若可以歇脚吃茶,那便是她莫大荣幸和庆幸。
话已至此,宋举人也无话可说,只留下一句卿愿等君,君必春来。
他离开梅州那日,春息楼众人连同赵明熙父女码头相送。
他身无长物,只略略带了些书册和一壶热酒便登上了船。
船家老头晃动船桨,水波阵阵,春风袭来。暮色渐沉,似有繁星落下。
同行考生与宋梧坐于船头一同赏月,才离开二里地便觉想家,瞥见这酒便问宋梧,是否家中人所酿,带在身边,以慰乡愁。
“倒不是。”
宋举人轻轻拍了拍坛身,叹了口气。
同行考生见他如此宝贵,却又不喝,实在是费解。
“那是为何?这酒不是家中人所酿?宋兄又不喝,那带在身上为何意啊?”
“为敬故人、敬亲朋好友、敬红颜知己。”
他说着扯掉酒坛红布,香气扑鼻让人垂延。
可这宋举人并不馋酒,忽地起身抱起酒坛,竟往那船下长河,尽数洒去!
星星点点,璀璨如星,恰如繁星明月坠入长河,波光粼粼,照亮黑夜!
考生大骇,连说可惜。
可扭头看那宋举人神有道不尽的哀色,他忽地闭上了嘴巴。
圆月清辉下,只有二十岁的宋举人,看上去好像老了很多。
他说,“我寄春酒慰长河,望,故人饮之寄春风!”
春风二字刚落入长河之中,忽地江面起风,一阵和煦晚风竟飘飘荡荡从梅州而来推行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