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 2 章(第3页)
nbsp;nbsp;nbsp;nbsp;一品大官的夜食不过一荤一素一碗粟米一份汤水。
nbsp;nbsp;nbsp;nbsp;赵柔娘来前已跟儿女吃过,食兴不丰,偶尔伸筷夹点小菜。
nbsp;nbsp;nbsp;nbsp;“阿朝和阿荷早有心里准备,消息传回家中,并未诉苦。老爷那日不是安排过了嘛,莫再担忧了。”
nbsp;nbsp;nbsp;nbsp;话虽如此,哪有事事照着人意?
nbsp;nbsp;nbsp;nbsp;“阿朝这几日在忙什么?”
nbsp;nbsp;nbsp;nbsp;“阿朝这孩子还记着姐姐,托人在外头寻摸当年姐姐当的物什,一有消息就会出门。听下人说昨儿去感恩寺寻回一本姐姐亲手抄的经文,今日忙着晾晒修复呢。”
nbsp;nbsp;nbsp;nbsp;崔举筷子伸不动了。
nbsp;nbsp;nbsp;nbsp;赵柔娘顺势停下。
nbsp;nbsp;nbsp;nbsp;她有些想笑。
nbsp;nbsp;nbsp;nbsp;当年崔家南下外埠避祸,主母赵氏求助妻族庇佑。可惜夫人的亲爹娘丧了,有个哥哥做家主却是胆小怕事什么都听赵家族里安排,因担心末帝借崔举牵连赵家,赵家并不曾施力相帮,且有些拜高踩低的货色给过夫人和老爷不少气受。
nbsp;nbsp;nbsp;nbsp;后来战事纷争群雄起义,传言末帝要倒,崔举曾有功业,未尝不会翻身。赵家又动心思想要与这两□□好。然夫人脾性凛直,不肯服软。赵家见无可挽回,使计要送新枕边风。
nbsp;nbsp;nbsp;nbsp;只是崔举洁身自好,不纳二色。
nbsp;nbsp;nbsp;nbsp;当年她带着女儿寡居赵家族中,日子十分不易。赵家有个妇人想出姐妹翻脸的毒计,把吃了情药的崔举和昏迷的自己锁了一夜。
nbsp;nbsp;nbsp;nbsp;翌日天亮,事成定局,崔举懊丧痛苦,赵柔娘亦是羞愧,两人约定不会将此事告知旁人,却没想那一夜有了身孕。
nbsp;nbsp;nbsp;nbsp;赵柔娘呢一开始恨不能生啖赵家人血肉,恨意褪去又在娘家活得艰辛渐渐觉得崔举未尝不是出路。
nbsp;nbsp;nbsp;nbsp;将来总要再嫁,依照当年的条件,不过是寻乡野上了年纪的农汉。相较而言,占去自己清白的崔举面容儒雅,文相郎朗,且家世优越只是一时沉渊池底。她硬是等到肚子大了,才惶恐地出现在崔举面前。当时夫人也诊出身孕,大夫交代夫人年岁大了,这一胎极为凶险,万不可多思多虑。
nbsp;nbsp;nbsp;nbsp;赵家这时借着赵柔娘的胎出面与崔举进行所谓的商谈。
nbsp;nbsp;nbsp;nbsp;谈的结果是等夫人平安产子后纳赵柔娘为侧房。崔举当时以在书院教书为生,并不富裕,赵家免不得以夫人养胎需要银子为诱饵,稍加强迫。
nbsp;nbsp;nbsp;nbsp;男人动情真叫人费解,娶得娇妻十数年能经得起诱惑不沾风月,许以偏爱。一到难处,不至性命关头,只稍稍压势,也能屈从。
nbsp;nbsp;nbsp;nbsp;若当年脊梁挺直不低头,赵柔娘还高看他一眼。
nbsp;nbsp;nbsp;nbsp;可惜这男人软过一次,为斗米从俗,脾胃肠肚湮过妻儿的血,有什么脸面再说情深似海?
nbsp;nbsp;nbsp;nbsp;果然,崔举没脸起身去看为亡妻忙碌的长女。
nbsp;nbsp;nbsp;nbsp;“若银钱不丰,从公中给她支些。”
nbsp;nbsp;nbsp;nbsp;赵柔娘称好。
nbsp;nbsp;nbsp;nbsp;只是她知晓崔雪朝清高,重掌旧时崔家主母提前藏匿的产业后,一个铜板都不会收。
nbsp;nbsp;nbsp;nbsp;“月底宫里就会来接人,我请了一位曾在宫中当过值的嬷嬷来,你备好拜师礼,记得叮嘱阿朝和阿荷用心学规矩。”
nbsp;nbsp;nbsp;nbsp;这是正事,赵柔娘满口应下。
nbsp;nbsp;nbsp;nbsp;送走传话的下人,崔雪朝重新捻笔,照着端架上的经文,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临摹着。
nbsp;nbsp;nbsp;nbsp;秦妈妈回到屋中,几次想开口,又怕扰了大姑娘正事。
nbsp;nbsp;nbsp;nbsp;崔雪朝瞧见了,却没动静,直到一页誊完才示意她有话直说。
nbsp;nbsp;nbsp;nbsp;秦妈妈:“老奴没旁的话,只是那时在乡下,听了好些这位新帝的传言,有些听起来实在怵人、大姑娘,选秀就不能不去吗?就说您要当尼姑给夫人积功德!要么拼着忌讳,对外说您病了,起痱疹,会传人!”
nbsp;nbsp;nbsp;nbsp;“街坊们说这位新帝跟前头那个不同,不是个好色的主儿。”
nbsp;nbsp;nbsp;nbsp;崔雪朝无奈,这胆大的妈妈竟连帝王小话都敢说!
nbsp;nbsp;nbsp;nbsp;胆大但有分寸,还记得退开旁的下人。
nbsp;nbsp;nbsp;nbsp;她严令秦妈妈往后不可胡说,她参选秀女意在某个郎将乃是家中大事,不好宣之于口,“万一惹来陛下猜疑父亲对新朝不满就不妙了。且各地秀女加起来数百,我资质平平,没什么好怕的。”
nbsp;nbsp;nbsp;nbsp;又想起,“你听过新帝的传言,说了什么?”
nbsp;nbsp;nbsp;nbsp;秦妈妈兴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