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回到正题。

桂花嫂对于种地的事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现场演示的还借了道路,她详细道:“一般自留地大家都会种红薯和土豆,红薯每年可以种两茬,开春三、四月种一次,六月收后,赶紧把秋薯再种一茬,还能再收一次,霜冻前收,只是红薯种多了对地伤害大,种一次休一次最好,种的方法也不,种前先将红薯切块茎开芽生根,再斜插入土,土壤压实。土豆也是挑选、切块、催芽……”

现在种红薯肯定来不及,种土豆也接近尾声,育苗肯定来不及,只能和村里人看能不能换一些。

桂花嫂家也有剩下,但很少,顶多能种知青点三分之一的地。

叶榆果断把它们包圆。

她还想种点大豆,不止是为了吃豆花豆腐豆类食物,也是为了榨油,在缺油票的年代只能考虑自己种,种大豆还能肥土地,他们的自留地不是特别,非常需要好。

今年肥了地,明年就可以一茬种红薯、一茬种大豆,配合完美。

至于蔬菜,北方最常见的白菜和韭菜,他们村也在九月左右种,十月下旬还能种的有乌塌菜、冬萝卜、冬菠菜几种抗寒蔬,但也不一定都能种活,种活了大概早春收获。

叶榆还问了几种调料的种法。

辣椒和姜种植多半都在春季,辣椒比姜早一些;葱蒜春夏都能种,而且不占地儿……至于一些不常见的调料,因村里不种植,并不知道种植方法,也没有种子。

叶榆问桂花嫂换了一些冬季能种的蔬菜种子,包括一些蔬菜。

用的当然是钱,毕竟她也没多少能换的愿意换的东西。

这个时代确实不允许投机倒把。

但既然允许人们以物换物,私下用钱票交换一些东西即使在城里也有,只要不大金额、固定时间有规律地交易,这种情况个例很难被抓,即便被抓也很好糊弄过去。

在乡下更如此。

叶榆对种子的物价没什么概念,加上刚才的土豆种子和大豆种子,装作从兜里实际上从空间掏出两张一元的,要不三张?

“哪用的上那么多,这些都不值几个价的。”桂花嫂把钱都推了回来。

“桂花嫂你就收下吧。”

钱可以买食物,但在这个时代未必,叶榆对钱真没有对食物那么执着,又推了过去,她的手劲桂花嫂根本比不上。

再说,来桂花嫂家里不止因种地问题,还有其它。

单说这草鞋,叶榆也不会编,桂花嫂把这手艺叫“打草鞋”。

她的手艺非常细致,每个草鞋都有三对耳朵,系绳用的是葛麻,打出的草鞋不仅柔软防滑,还坚实耐穿。

叶榆当下换了一双,草鞋除了下雪的寒冬,春夏秋冬都可以穿,这草鞋新添的一对耳利于国定,秋天用玉米壳瓤简单包脚便也能下地,冬天怕冷的话可再加双旧袜子,活干多了也不觉得冷,脚心有时还会出汗。

只换一双是她正在长身体,又预订尺码大一些的三双。

这样一双草鞋,过去市场没限制时竟然只能卖五分钱,现在想卖挣点外快都找不到路子,时下的劳动力可真不值钱。

除了草鞋外,草绳、草垫、草篮、扫帚等草制品也是必不可少,草席等夏天再订,以免霉坏。

北方的山里种竹子不像南方多,但也有耐寒较强的毛竹和青竹。

竹子和茅草一样是好东西,背篓、竹箩、鸡篓、竹筛、蓑衣、斗笠等都是好东西,叶榆都订了双份或三份。

只是除了一个半新的大背篓和一个新斗笠外,其它都需要点时间。

桂花嫂因家里多了一些进账,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尽是感激。

“反过来了,我谢谢嫂子你才对。”

此外,叶榆还需要一些木制品,桂花嫂不会木工活,但认识村里的老木匠。

也正好距离桂花嫂子家不远,十几分钟的下坡路便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