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页)
如此熟练地躲避法并非幸运,而是从末世学来的。
眼睛也看向窗外。
窗外路过一亩又一亩秋收的土地,北方种的多是小麦、玉米、红薯,还有大豆、土豆、南瓜、萝卜、白菜等,但在这个季节要么已经收完,要么正在种。
秋天绿色少。
等终于看见绵延起伏的青山时,叶榆不由直了直身体。
燕山并非单指一座山,而且多座山组成的山集合体,总长三百多千米,海拔在五百米至两千米之间,燕山地貌多变,其中包括常见的温带森林资源。
叶榆在末世时走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比这茂密的森林,热带雨林乃至原始森林,但她那时不太喜欢因变异生物太多而危机四伏的森林,眼前的绿色她很喜欢,和平的森林代表着相当丰富的资源。
北方的植被比南方少,但这不意味着没有,而动物们更是不用担心,在没有人类干扰下它们的生存能力很强大。
中巴车距离青山越来越近,最后在山下不远处的一小镇停下,这个小镇叫平泉镇,也是这趟中巴车的最终目的地。
期待值飙升。
靠近平泉镇,车上的乘客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不到二十人,当中又有十几名来自燕京市的知青。
路人甲青年亦在其中,那一位热心大婶竟也同路。
不是知青的大婶一下车便离开了,走的时候还对叶榆挥挥手笑了一下,待人群散去,只剩下十几名知青去镇上公社与来自其他省的知青汇合。
第16章白兔奶糖
平泉镇只有两条主干街,呈“L”型,供销社、邮局、国营饭店、公社、G委会等都在这两条街上,剩下还有一些镇居民住的小街巷,镇的外圈还有不算多的几个小工厂。
因平泉镇靠近燕京市,镇上的主要建设外观来看起来都修得还不错,红墙黑瓦,卫生也干净整洁。
这么一小点儿地方,十几人的知青小队怎么走都不会迷路。
何况作为第一批大规模下乡的知青,镇上居民现在对他们是好奇和欢迎的,不需要问他们已经帮忙指路,又有流鼻涕的小孩儿跟在他们屁股后头瞧热闹。
老实说,他们真有点像是在围观动物园里的猴子。
猴子之一叶榆与一小屁孩视线对上,那一小屁孩像是被踩了尾巴飞快躲开,好吧,小孩儿有点害羞。
她眨了眨眼睛,一边走,一边在脑子里画了一幅的平泉镇地图,这是她到一个陌生地方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公社在L型两条主街交接处,还未靠近,他们看见公社门口挂着一张鲜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同志来到平泉大队”。
因火车比汽车先到,平泉公社门口已经结合了一群主要来自南方各座城市的知青,约有近四十人,加上本市的十几人,一共有五十多名知青。
可能因第一批知青多有自主选择权的缘故,知青们选择的要么特别艰苦的地方,亦或者听说富裕或让人向往的地方,燕京市附近的大队明显属于后者。
等过了前面几批,知青们基本上缺失自主选择权,就不能这样随心所欲了。
平泉公社一共有十二个大队,每个大队平均分三到五名知青。
据公社副社长说,再等一个小时左右,每个公社的大队长会亲自或派大队干部来镇上接走分配的知青。
第一批下乡知青还没来得及与当地闹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村民们还希望知青能真正帮忙建设他们的大队和改善当地的生活,对于知青多数人都是欢迎的。
大队被多分配一名,大队长还会认为这是公社重视自己,他们很高兴。
在等待的过程中,公社也为远道而来的知青们免费提供一顿午餐,每个人一个白面大馒头和两张杂粮饼,配上咸菜。
这其实已经算精心准备。
尤其是白面馒头,若非刚过了秋收还不一定能供的起,农村人虽然种小麦,但一年到头也舍不得吃几次白面。
城里的知青们家庭条件参差不齐,再富也不敢说自家天天顿顿白面馒头,哪怕钱够粮票未必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