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的法规委,首要职责便是发展经济,而非政治清算。

他暗自琢磨着,如何在执行中,为自己部门管辖的重点项目留足缓冲,不至于殃及池鱼,更不能让法规委成为替罪羊。

何旭升的目光又落在朱德宁身上:“德宁同志,人事厅要立即启动对南星港市四套班子(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成员,特别是市委书记和市长,以及各实权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全面背景摸底和考察。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履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干部群众的真实评价。我要的不是简单的干部档案,而是能帮助我们看清他们的『人』,为日后的人事调整做好充分准备。”

朱德宁则一直沉默着,目光落在何旭升身上,他考虑的更多是人事棋局的深远影响。

一旦南星港市的领导班子大换血,人事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机会,他必须精确计算,如何在何书记的“新人”名单中,为自己的人马安插位置,同时避免站队过早导致未来被动,他不能把所有宝都押在何旭升身上。

最后,何旭升看向省委秘书处秘书长潘越山:“至于潘秘书长,你负责统筹协调。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但更要确保保密性,所有指令和汇报,必须严格控制知悉范围。同时,要为各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确保这次行动的后勤无虞。所有会议记录、文件下发,都必须做到规范严谨,但同时也要灵活机动。”

潘越山笔尖在笔记本上轻点,他将许修廉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同时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后续文件传达、会议安排的每个细节,以及如何在信息的流转中,做到滴水不漏,又能最大化地保护自己,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最安全的位置。

何旭升的话音落下,房间内再次归于寂静。然而,这并非真正的平静,而是各自心头风雷涌动。

在场几人虽然面上不动声色,恭顺地点了点头,但内心深处,各自的算计已然清晰,那表面热络的商讨气氛,早已被一层看不见的冰冷隔膜所取代。

许修廉暗叹一口气,他抬手又端起酒杯,掩饰性地轻啜一口红酒,冰冷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无法平息心头那股对何旭升冒进之举的荒谬感。

“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和保密?”他心中冷笑,这简直是何旭升过于自负、一意孤行的写照。

如此大张旗鼓的动作,动用这么多部门,牵涉这么多人,谈何保密?

这一刻,他不禁对何旭升看轻了几分,原本坚固的依附之心,也悄然松动。

与他这种赌徒式的作风相比,省长那边,或许才是更稳妥、更懂得审时度势的依托。

目光透过猩红的酒液,许修廉深思着:“何书记这架势,是铁了心要走独木桥了。一旦出事,我们这些执行者,谁也跑不掉。看来,是时候为自己和家人准备几道防火墙了。”

王海平则已开始构思一份“紧急预案”,他的指尖在沙发扶手上敲击着,节奏缓慢而沉重:“不能让南岭省的经济发展为他的政治斗争买单,必要时,得学会巧妙地变通,甚至,得向上方传递些必要的声音。”

朱德宁则一直沉默着,他对酒精过敏,也不抽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到现在地位置的。

他默默地拿起了面前的茶杯,他的目光落在茶汤上,仿佛能从中看透未来:“人事这盘棋,变数越大,机会也越大,但前提是要站对位置。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他要像一个等待时机的猎人,冷眼旁观,只待一击必中。

而秘书长,笔下的文字停滞了片刻,他将何旭升的这份“独断”,以及许修廉的“谏言”,都无声地记录在了记忆深处,那是未来权衡利弊的关键砝码。

他的眼神微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这场没有硝烟的牌局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是最后坐在牌桌上,清点筹码的那个人。

汪禹霞赤裸着身体坐在电脑前,她习惯一个人在家时身无寸缕无拘无束的感觉,已经按照李迪教授的方法打开了U盘的文件,里面的内容深深地震惊了她,明知家里没有其他人,还是忍不住回头确认是不是有人站在身后,甚至把电脑的网线都拔掉了。

优盘里是李迪监控到的小信、企鹅、通话记录和一些关键人物的资金往来信息。

这些数据,单独看似乎问题都不大,但当李迪那套高超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开始运行,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时,屏幕上勾勒出的真相,瞬间让汪禹霞那双向来冷冽的眼眸中,涌现出难以置信的惊恐与近乎绝望的颤栗。

她身高175cm的身躯,此刻竟微微弓起,似欲自我保护。

首先,是大量被交叉比对、加密解密后的通讯记录和资金流向图。

这些证据如同冰冷的解剖刀,彻底撕开了南岭省那层看似光鲜的表皮,露出了其下庞大而畸形的利益输送者和操控者的真面目,有以省政协主席林志宏为首的,一个盘根错节的隐秘集团,有省长李锦文的儿子李志坤操控的南岭商汇,还有南星港市市长向国庆老婆家族的一些产业,还有其它商人、企业家甚至黑社会组织的资金往来。

每一笔巨额资金(数亿乃至数十亿)的流动,都精准对应着一些主要领导甚至京城家族及其核心成员与某些私营企业家、还有那些暗地里操作的“白手套”在小信或企鹅上的秘密对话,以及数不清的神秘通话记录。

这些交易涉及南岭省乃至全国数个大型基建项目和关键土地批复,资金流向境外,最终汇入难以追溯的离岸账户。

这些看似独立的罪证,通过李迪缜密的数据关联,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张巨大的腐败网络。

这张网,远比省委书记何旭升试图掀开的“窝案”更加深邃和广阔。

它不仅牵扯到南星港市的领导班子,更将省委内部一些她汪禹霞曾以为坚不可摧、甚至有过合作的“清流”人物,也无情地拖入了泥沼。

那些人表面上对反腐倡廉高谈阔论,背地里却组成了一个个集团,相互暗通款曲,利用职务便利为特定利益输送大开绿灯,甚至不乏对她汪禹霞个人决策的刻意误导和利用,让她在不知情中,成为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一环。

她看到了自己作为南星港市警察局局长、副市长期间,一些曾经自认为“公正无私”的批示,竟被这个网络巧妙地利用,成为他们合法化非法所得的工具。

汪禹霞深深地呼吸了几次,稳定自己的心情,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她懂,她也从来没有想过官场是洁净无瑕的。

但现在这些海量的资金和盘根错节的权力链条摆在眼前,她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人的贪婪程度,更低估了这些高层人物,是如何利用她这样“正直”的官员,作为他们犯罪活动的完美掩护。

但这些证据她无法拿出来。

一方面,这些证据都是通过不合法的方式获得的,不具有法律效应。

更主要的是,这些证据一旦拿出来,整个南岭省甚至京城那些高层都会被裹挟其中,最终结果只会是她被无声无息的消失掉。

她为官多年,深知这个体系的庞大和自我保护的残酷。

这些证据也不是毫无用处,她现在掌握了这么多人的命门,只要使用得当,她可以从中收获太多太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