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5100(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不找有能力的是真不行,他们可不想辛苦一整天,全为底下的人打工,想想自己这个上司累死累活,成天加班,底下的人却悠闲度日,他们充满血丝的眼睛嫉妒得更红了。

而那些寒门的官员,大都清楚自己的未来在何方,此刻想去西北的官员中,他们占据大多数。

他们本身底蕴就不足以同世家大族相提并论,做事如果还不积极,当初不如外放做官,留在京城干什么?

李暮歌的目光,落在了穆九榕身上,还有覃宁谧。

两人一人为庶族,一人为士族,代表两个阶级。

李暮歌最后决定,选出七人出使边关,由李乐景带队。

像是这种和谈,其实就跟外交使团差不多,不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出面,李暮歌只是尽量平衡使团组成成分,避免李乐景压不住她们。

李乐景过去,主打一个吉祥物作用,同时她也会监督那些大臣,一旦那些大臣想要在和谈之中让步,又或者是,私下被胡族收买,有李乐景在,至少能够保证,结果不会太偏离李暮歌的目的。

按理说,和谈的地点应该设在长宁,但李暮歌不太想浪费那个时间,赶紧谈,谈不妥接着打就是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在秋日的风中,使团离开了京城,往西北而去。

李乐景走得时候,还以为年底能回来,谁知道这一去,就是两年未曾归长宁。

胡族不老实,谈判的时间线被拉得很长,其余官员都能来往长宁与边塞,唯独她这个象征着皇室意志的吉祥物不能走。

后来她在边关吹沙子的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她当初要答应出使边塞?她老老实实待在科研司,研究她的大铁块不是很好嘛?

答案无解,所以李乐景只能在西北研究起改良军械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一研究,还真给她研究出点儿名堂来。

第98章

边关战争的时间被拉长,这件事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李暮歌的目的是开疆拓土,不是跟邻居友好相处,说白了,她就是看上邻居的地了!

在她抱着这种目的的前提下,胡国如果还同意她提出的要求,那他们就不会被杨家人两句话,忽悠得头脑一热,领兵就打过来了。

本来是想要占便宜,结果便宜没占到,死了一批人,还被俘虏了一批人。

胡国和大庄一开始递交和谈申请的时候,想得是将那些俘虏换回去,几万人可不是小数目,就算里面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的贱民,可里头还有胡国的达官显贵呢!那些人的命可太值钱了。

这两年时间里,胡国陆陆续续换回去了一些王公显贵,李暮歌并没有为难那些人,在李暮歌看来,那些人全都是小金矿。

打仗打得钱不够了,就扔出去一个,从胡国换物资和钱财回来,继续跟胡国打仗。

胡国后来也明白过来了,大庄这是拿他们自己的钱打他们,气得不行,又实在舍不得将那些王公贵族抛弃。

要是抛弃,从一开始就一个都别换,现在半途而废,剩下那些达官显贵的命没了,他们就会被那些贵人的家人恨上。

得不偿失。

之所以战争两年才结束,就是因为那些王公贵族。

不知道是胡国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法子,认为如果战争结束,李暮歌会狮子大开口,远不如这样维持着战争,然后慢慢赎回那些人。

等那些人都赎回去,胡国就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一举攻破西北,大军直接打到长宁去。

这个想法是在战争持续一年时,被西北主将苏星月探知到的。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李暮歌手上。

当时战争持续了一年,朝野内外已经有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要不是有那些王公贵族换钱,代替国库出钱打仗,那些主和派的官员,早就跳脚了。

加之这一年以来,大庄国内变化巨大,有数不清的新鲜事物牵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没什么精力,跟李暮歌对着干了。

李暮歌是打定主意要打的,看到消息后,坚定了她接着打下去的心,她倒要看看,最后谁将谁一举攻破。

胡国有人出这么一个惊天馊主意,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抽象。

以前读史的时候,看见一些古人的脑回路,她完全无法理解,那个时候,她觉得是自己年轻,看不懂古人的聪慧。

现在她懂了,古人也是人,是人就有玩抽象的时候。

可把抽象玩到国家层面,不得不说是个人物。

李暮歌愿意封想出此计策的人为胡国第一奸细,大庄埋伏在胡国的奸细之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