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4送征衣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为君上者,巩固自己的统治才是第一位的。太后不会,也不能将这份真真假假的诏书公之于众,这或许会为祁瞻徇的统治种下隐患。让它无声无息地消失,才是她最合理的选择。

孟司记在一旁轻声道:“京中前阵子死了一个姓黄的手艺人,我曾在他家中找到了制作黄册的夹宣和几片明黄色的布料,看上去极肖似主子们平日里所用圣谕的材质。这名手艺人的功夫了得,做出的东西巧夺天工,也因此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有大臣说:“既然如此,还请娘娘放心,先帝他并不曾。。。。。。”

先帝他并不曾在这件事上背叛你。

太后听罢却笑:“不重要。”

什么叫背叛?

约定后的背离才叫背叛。

从未约定过的事,又怎么能叫背叛呢?

太后和先帝的感情,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好,也不算糟糕。

历史上应该有的明君贤后是什么样子,他们便是什么样子。

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后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义这段感情。最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合作关系。合作养大他的几个孩子,合作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

但可以称之为爱的东西,并不多。

他们相遇时,太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而先帝已经鬓发斑斑了。

如今她身居高位,早已将情爱放下,看着身边人还在拿先帝的感情安慰她,太后心里竟升出了几分滑稽感。

“顾道平是如何说的?”顾道平便是梁王妃的姑丈、顾氏的郎主。

“无非是要求严惩做好做恶之人,又有梁王妃侍婢为证,整个正阳门外不知聚集了多少文人,他们写文题诗,直言皇权滔天、草菅人命。”说话的人是新任的兵部尚书徐奏钧,他是太后新提拔上来的人,也是太后如今的心腹之一,“羽林军也只敢

在外头围着,不敢真动什么手脚,若不然,只怕他们闹得更厉害。”

“昆山顾氏颇得人望,近乎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如今这群士子们只顾着将矛头指向梁王,但已有人提出,朝中一人得贵则举家得贵,言外之意,无非是直言选贤以权,而非选贤以能。。。。。。”

太后很明白大齐如今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局。

一旦士子们的势头遏制不住,只怕要有燎原之势。

可若她真因此而重责了祁瞻庭,那么顾氏在清流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大幅提升。

太后并不希望清流的地位过高,也不想让这些文人的清谈误国。

她更想牢牢将皇权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可偏偏顾道平不是个善茬,他去登闻鼓就是为了博名望。

若没有这封假遗诏,太后或许对祁瞻庭并不会赶尽杀绝。

纵然他杀人、弄权、结党。

可祁瞻庭终于触动了她心中最后的底线。

夺位。

这是太后绝不能容许的事。

她何尝不知道脱火赤的狼子野心,祁瞻庭不惜与之勾结,甚至生下了那个带着北元血统的孩子。这一切都让太后汗毛耸立。

“你们都退下吧。”太后对着大臣们说道。

待大臣们都退了出去,邓彤史为她取出瓷瓮,又引来灯烛点燃这张诏书。

在飘渺的火光里,太后又像是看到了先帝的脸。

她在心中道:为了维护我儿子的统治,我不得不对你的儿子下手了。这些年来,我一心护佑着他,一方面是因为我姐姐,另一方面也为了不辜负你对我的信任和扶持。可你先我而去,我留在这世上的身份便只剩下太后和母亲。从这二者中,我

也只能做出今日这般抉择。

看着火苗将纸页彻底舔舐殆尽,太后拿起朱笔缓缓写道:

梁王瞻庭,素受皇恩厚赐,本期忠诚辅国,敦睦宗亲。然背德失道,暗结逆党。此逆乱之举,罔顾宗亲之义,离心离德,不得宽贷。

国法不可废,纲常不可乱。特赐汝鸡酒,以全宗室颜面。

懿旨写完,她亲自盖印,交给周行章:“去宗人府宣旨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