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精神质变神涂王家(第3页)
他们沉默地聚集在祠堂前,气氛肃穆得如同结冰。
王蔼拄着那根标志性的拐杖,浑浊的老眼扫过在场众人,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微微颔首。
众人心领神会,默契地跟上他的脚步,一行人穿过层层庭院,向着王家祖地最深处走去。
最终,他们停在一座孤零零矗立的灰黑色高塔前。
塔身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雨,墙体斑驳,爬满了暗绿色的苔藓,散发着一股陈旧、封闭而又隐隐透着森然的气息。
塔门无声无息地滑开,露出内部幽深的黑暗。
王蔼率先踏入,其余人鱼贯而入。
塔内空间远比从外部看起来要宽阔。光线昏暗,只有无数香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如同窥伺的鬼眼。
只见塔内四壁,从底层直至视线难以企及的塔顶,层层迭迭、密密麻麻地悬挂、镶嵌、绘制着数不清的神佛画像!
有宝相庄严的菩萨、怒目圆睁的金刚、仙风道骨的天尊、慈眉善目的罗汉……
各方神祇,无论佛道,乃至一些民间俗神,应有尽有,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却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万神图”。
这些画像绝非寻常庙宇中的呆板之作,每一幅都极为灵动,笔触鲜活,色彩饱满,神佛的眼眸更是被描绘得炯炯有神,仿佛下一刻就要从画中走出。
然而,这份“灵动”在这塔中,却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悚然。
每一幅画像前,都供奉着三炷纤细的立香,烟气袅袅不绝,一日未曾断绝,使得塔内空气混杂着檀香与一种更深沉的、类似陈旧纸张和香火沉淀物的味道。
最令人心底发寒的是,所有这些神佛画像的眼睛,无论其原本神态是悲悯、是威严、是平和……
那无数双栩栩如生的睛目,竟全都齐刷刷地、死死地“盯”着塔底中央!
那里,并非供奉着任何神像,而是绘制着一幅巨大的、几乎覆盖了整个一层塔底的壁画。
壁画色彩虽因岁月而略显沉黯,但保存之完好、笔触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画中场景,正是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证道前,降伏魔王波旬及其魔众的宏大场面。
这赫然是一幅《降魔变》!
画面中央,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巨大的背光,放射出万道祥光,驱散黑暗。
佛陀面容慈悲宁静,宝相庄严,右手垂膝作触地印,召请地神作证,以示其功德圆满,无人能撼动其成佛之决心。
座下大地涌动,地神女神半身探出,合掌仰视,为佛作证。
而与佛陀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绕在金刚座周遭,那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的魔众!
魔王波旬头戴宝冠,身披甲冑,却面目狰狞,骑乘着一头三首六牙的魔象,手持弓箭,正对着佛陀引弓欲射。
其身后,是无数奇形怪状、青面獠牙的魔子魔孙。
有的三头六臂,挥舞着刀剑叉棒;有的赤发碧眼,口喷毒焰;有的兽首人身,利爪森然;有的身如蟒蛇,缠绕突袭;更有妖艳魔女,搔首弄姿,试图以美色惑乱佛心。
天空中,魔众如乌云压顶,张牙舞爪;地面上,魔怪似泥沼翻腾,前仆后继。
壁画将魔众的“怒、恶、贪、嗔、痴、慢、疑”诸般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们咆哮、嘶吼、冲击,魔气滔天,仿佛要撕裂画面,将这最后的净土吞噬。
然而,所有魔众的凶猛攻势,在触及佛陀周身那圈祥和宁静的佛光时,便如冰雪遇阳,纷纷溃散、消融。
佛陀的镇定与魔众的狂乱,佛光的纯净与魔气的污浊,在这方寸之间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对比。
整幅壁画气势磅礴,细节繁复,魔众虽众,虽恶,却丝毫无法动摇中央那尊沉默的佛陀分毫,反而衬托出佛法无边,邪不胜正的终极意境。
王蔼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这幅《降魔变》,目光尤其在那些张牙舞爪、试图脱壁而出的魔众身上停留。
他手中的拐杖轻轻顿地,在寂静的塔内发出沉闷的回响。
他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带着一种追忆往昔的凝重:“这幅《降魔变》,并非寻常壁画,而是我王家千百年来,镇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