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第二章 相 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虽然行商地位低下,林书瑶的外祖却眼光独到,在当今圣上还是安王时,为其提供钱粮,助其夺得皇位。

圣上登基后,对吴兴沈氏多有照拂。

沈氏经过十多年的开拓,终于将商道遍布整个大雍。

林书瑶的父亲林济之初始只是一名出身寒门,且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穷书生。

她的外祖父却一眼看出他是可造之材,爽快地将女儿下嫁给他,并支持他继续读书考取功名。

林济之确实争气,从乡试到殿试冲破重重考核后,年仅二十二岁就因容貌俊朗被当今圣上钦点为探花。

谁知,兵部尚书府榜下捉婿时不小心错抢了林济之入府。

喜事突然变坏事,在洛阳看榜的舅父只得快马加鞭送信至建康,外祖父和母亲不得不当机立断写下和离书。

林济之向兵部尚书解释已成亲的事实,可赵尚书听闻对方只是商户女后,提议将其贬为妾室。

林济之不敢据理力争拒绝赵尚书的好意,正为难之际,一份由沈氏签了字的和离书彻底成全了他。

那年,林书瑶刚满四岁,沈氏便让她暂时留在吴郡。

之后,林济之迎娶兵部尚书之女,林书瑶则随生母沈氏走遍了江东的沈氏商铺。

直至她年满十四,生母病逝,她才回到了洛阳林府。

有兵部尚书做岳丈,林济之成功留任洛阳,短短几年后就被任命为从五品著书郎。

林书瑶曾问过阿娘:“您为何能那般快速做出决断?”

阿娘回:“与其紧抓不放后被夫君埋怨,不如成全他,一别两宽,两生欢喜。”

阿娘的潇洒成全,父亲是否心存感激,林书瑶不得而知。

但兵部尚书府对沈氏的识时务非常满意,倘若费力气抢来的探花郎不愿娶赵氏女,赵氏会成为整个大雍的笑话。

冤家宜解不宜结,赵氏自然也懂。

赵氏女成为继母后,打着关心林书瑶的名头,隔三差五往吴郡送东西,一来二去便和吴兴沈氏搭上了线。

阿娘告诉林书瑶:“以当时的情境,唯有和离最为明智,牺牲一场姻缘,就能为沈氏避下一场祸事,值得!

更何况,如今还为沈氏行商找到了另一座靠山,岂不是完美?”

她是极其豁达之人,从不拘泥在儿女情爱中伤春悲秋,也教会林书瑶清醒地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阿娘都不介意被迫和离,林书瑶自然也不会心怀怨恨。

回到洛阳后,她虽然说着一口蹩脚的洛阳调,赵氏却处处给她做足面子。

故而,都城的贵女们心底瞧不上她,却也不敢明着欺负她。

只是,因这样的身世,她的姻缘注定高不成低不就,直至十七岁仍未定亲。

大雍女娘大多十五岁出嫁,若她一直未定亲,会影响继母生的妹妹出嫁。

为此,祖母开始嫌弃起林书瑶,常因一些小事责罚于她。

周谞能主动求旨赐婚,于林书瑶而言不仅仅是泼天富贵从天而降,更是一场解救她的及时雨。

哪怕他求旨时说的那句“一见倾心后一往而深”是假,她得到的好处却是真的。

所以,她打心底很感激周谞。

阿娘层曾教导过她:女娘活于世本就比郎君不易,故当如田埂上的艾蒿,遇风则长,百折不挠,才能把日子过好。

阿娘和离后尚能将日子过得多姿多彩,自己是吴王妃,且有丰厚的嫁妆可以花销,又何苦自怨自艾?

与周谞说开谈妥后,林书瑶对吴王妃的身份适应得非常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