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页)
楼上楼下的仓库翻来找去,他花了两小时找了一些合乎年代特色的产品,装进几个大编织袋放在街头。
他先空手回归现实世界,然后再进来取走了这些大包。
这种类似存档的操作,可以让被他收集的这些商品以编织袋的形式重新刷新在这里。
。。。。。。。。。。
从纺城生产区到食堂中间的职工花园是路面最干净的地方,花园外围的一溜水泥墩子还可以坐人。
这里又靠着女工宿舍中区,不少没有工作的工人家属会在这里摆个小摊赚点小钱。
像张清明这样的家属子弟肯抛头露面来摆摊的,只有三个。
青年人好面子,都觉得丢不起这个人。
除了笑嘻嘻的张清明外,另外两个有些青涩的年轻人摊位上卖的都是比较高大上的东西。
一个卖的是旧书包和小人书,一个在买卖邮票。
张清明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编织布,然后从其中一个编织袋里开始往外掏东西。
为了找符合这个年代特色的产品,张清明可没少花心思,出售的商品上不能有任何电话和广告字样,款式还必须老旧土。
这种产品在后世的农村大集上都很少看到,不过张清明的运气不错,被他找到了好几个带有年代特色的产品。
首先从编织袋里拿出来的是几十个一尺多方圆的厚重塑料脸盆,盆底是鸳鸯、龙凤呈祥或是红双喜图案,年代感十足。
红的、粉的、白的、蓝的、黄的、绿的,六种颜色盆子往编织布上一摆,摊位上如同摆上了一条彩虹,周边散步的大爷大妈马上把他的摊位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么多花色的脸盆,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八十年代的脸盆翻过来覆过去就那么两个颜色,而且色彩也没张清明拿出来的活泼、正亮。
领头的是一个看着有些脸熟的大妈,她手里抓了三个颜色的脸盆,眼里几乎放出光来:“是张家的大伢子吧?盆多少钱一个,要票不?”
纺城职工都知道塑料脸盆和搪瓷脸盆在供销社里向来是供不应求的,买盆还必须搭配票据。
供销售的塑料脸盆颜色远没有眼前的好看,表面粗糙不堪。
但就那样一个塑料脸盆就要三块钱配三斤粮票,搪瓷的要五块和五斤粮票。
张清明热情的招呼着:“如果是厂里的人买,盆是一块一个!两个一块八,三个两块五!不要票。”
这位眼熟的大妈一听这价,立即六个颜色一样抓了一个,麻溜的塞了一张炼钢工人给张清明。
还生怕他反悔似的抱着六个盆儿飞快的挤了出去。
张清明找来的塑料脸盆是专供农村大集卖的那种,厚实耐用又好看,表面光滑还不刮手,这才卖一块?
有人好心的提醒了张清明一句:“张大伢子,你是不是记错价了?”
第3章袜子也疯狂
纺织印染厂食堂旁边的小花园,是厂里家属和老人平时最聚集的所在。
这些人往往都负责一个家庭的饭菜采买工作,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带着一两块钱和一些粮票。
难得遇见不要工业票的脸盆,立即激发了这些人抢购的兴致。
这个年月很多家庭洗脸都是共用一个脸盆和脚盆,搪瓷的盆子是补了又修了又修,但凡住宿区来一个修盆的老大爷,修盆的队伍能排的老长。
纺织印染厂这样副地级的企业日用品供给尚算充足,但买一个新的搪瓷脸盆也需要五张工业票,塑料的盆需要三张。
所以一般的家庭不会把购买脸盆作为日常支出,除非遇上今天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