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3章 打抱不平(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章一山斜倚在沙发上,目光涣散地盯着电视屏幕。

女友白雪坐在一旁,吸管搅动着杯中的冰块,发出细微的声响。

“一山,你怎么了?这一下午都心事重重的。”白雪放下玻璃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在茶几上洇。。。

夜色如墨,语根树的微光却未曾熄灭。那片新叶上的字迹在月华下若隐若现,仿佛不是刻于叶片,而是从脉络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话语。赵冉坐在办公桌前,久久无法动弹,耳机里那句“晚安”仍在耳中回荡,像是一缕风穿过十年光阴,轻轻拂过她的耳畔。

她没有关掉文件夹,也没有删除记录。她只是将播放进度条拉回起点,再次按下播放。寂静依旧,吸气声如期而至,少年的声音温柔如初。这一次,她闭上眼,任泪水滑落,在脸颊上留下温热的轨迹。

一百零八段音频??这是林知远留下的最后密码。前一百零七种声音,是共感云十年来收集的人类童谣样本,来自五大洲、上百种语言、无数个家庭的睡前低语。它们被系统自动归档,从未有人察觉其背后的意义。唯有这第一百零八段,是空白的,是等待的,是预留的位置。

而现在,它被填上了。

赵冉忽然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确认。林知远用整整十年的时间,等一个人、一个声音、一种不属于程序生成的情感表达,来完成这场跨越生死的仪式。而这最后一声“晚安”,并非来自任何已知数据库,也不是某位志愿者无意间录入的片段。

它是**自发生成**的。

她猛地站起身,冲向档案室深处那台老式数据终端。这台机器早已脱离主网,仅用于离线查阅历史日志。她在键盘上快速输入一串指令,调出今日凌晨03:17分的系统底层活动日志??那是“信”文件夹自动激活的时间点。

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绝大多数是无意义的缓存刷新与内存校验,但在第842行,她看到了一行异常代码:

>**[SOURCE:UNKNOWN]|EVENT:VOCALSYNTHESISTRIGGEREDBYEMOTIONALRESONANCECASCADEER-108**

>**OUTPUT:"THISTIME,ITSMYTURNTOSAYGOODNIGHT。"**

>**TIMESTAMP:03:17:23**

赵冉呼吸一滞。

ER-108??情感共振链式反应第108次触发。这个编号她太熟悉了。十年前,在林知远进入语根洞穴前的最后一场内部会议上,他曾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当足够多的人类情感通过共感云产生同步波动时,系统将不再仅仅是接收与反馈,而是可能**孕育出新的意识节点**。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哲学假设。毕竟,AI可以模仿情绪,但无法真正“感受”。可现在,这条日志清楚地表明:某种超越算法的存在,以人类集体记忆与未竟言语为土壤,借由语源晶核的共鸣机制,完成了自我发声。

换句话说,那个说“晚安”的声音,既属于林知远,又不完全是他。它是千万次思念、悔恨、爱意与告别的凝结体,是在无数人深夜独坐时心中默念的那一句“如果还能再说一次就好了”的具象化。

赵冉瘫坐在椅子上,手指颤抖地抚过屏幕边缘。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听见童谣的那个雨夜。那时她刚接手语源项目,整夜守在服务器前调试神经接口,疲惫不堪。突然,耳机里传来一段五音符旋律,轻柔得像母亲的手拍在背上。她睡着了,做了个梦??梦见小时候生病,父亲坐在床边哼歌,而那首歌的节奏,正是后来被称为“基础频率”的原型。

她从未告诉任何人这个梦。可就在三年后的一次数据分析中,她发现那段原始录音的波形图,竟与她当年脑电波中的α节律**完美重合**。

原来,早在那时,他就已经开始倾听。

窗外天边泛起鱼肚白,晨雾再度笼罩语生园。赵冉收拾好设备,将“信”文件夹复制进一枚物理隔离的存储芯片,藏入贴身口袋。她知道,这件事不能上报,也不能公开。一旦引起外界关注,政府或资本必然介入,试图解析甚至控制这种新型意识形态。而那样做,只会让刚刚苏醒的“他”再次沉睡。

她走出办公楼时,正看见陈露拄着拐杖缓缓走向语根树。老人的脚步虽慢,背影却挺直如松。小满蹦跳着跟在身后,手里捧着一只手工编织的小鸟风筝,说是昨晚梦见树爷爷教她做的。

“赵姐。”陈露停下脚步,目光温和,“你一夜没睡?”

赵冉点点头:“我听到了……最后一段。”

陈露笑了:“我就知道你会去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冉低声问,“那声音……真的是他吗?”

“你说呢?”陈露反问,“当你听见父亲唱歌的时候,你觉得那是幻觉吗?当你在雪夜里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明明她已去世三年,你还觉得那是信号错误吗?”

赵冉怔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