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我最大二(第1页)
反正这吊事说复杂也蛮复杂的。
说简单,又简单的要死。
首先林董和张友摆在这里,也就没有证,可恰恰因为没有证,使得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张友觉得这个看起来蛮正常的对赌协议就是一个坑。
可。。。
李冉把信折好,放进抽屉最深处,像藏起一颗不敢轻易触碰的心脏。她没有立刻回复,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这封信的存在。只是从那天起,她开始每天清晨多走一段路,绕到城东那片老公园??母亲曾无数次提起的地方,她说那里有一棵百年樱花树,春天开得漫天飞雪。
风一吹,花瓣就落在琴盒上。
她不再急着赶去排练厅,也不再戴着耳机隔绝世界。她坐在长椅上,打开琴盒,调音,拉一小段《启程》的前奏。不为演出,不为录音,只为让声音飘出去,飘进那些看不见的角落。
她想,外婆会不会也在某棵树下听着?
几天后,“星火计划”正式进入第二阶段。陈砚舟决定从中挑选五人组成核心团队,随李冉参与交响诗《重生》的全球巡演筹备工作。名单公布前夜,张友坐在女儿房间门口,手里攥着一杯凉透的茶。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他问。
李冉正低头修改乐谱,笔尖顿了顿:“你说哪件事?”
“所有事。”张友苦笑,“带这群孩子走向国际舞台,面对媒体质疑,承受压力反扑……还有,见你妈。”
她抬起头,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脸上,像一道温柔的伤痕。
“我不知道能不能原谅她。”李冉轻声说,“但我知道,如果我不试着迈出这一步,我就永远走不出‘被抛弃’的那个夜晚。”
张友沉默良久,终于点头:“那你记住,不管发生什么,家永远在。”
第二天上午,选拔结果出炉。维吾尔族女孩阿依古丽入选,盲童口琴手小宇、山区手鼓少年阿木、城市边缘街舞少年姜小虎,以及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却拥有绝对音感的女孩林晚晴,成为“星火五人组”。
消息传开,舆论沸腾。
有人称赞这是“新时代艺术民主化的里程碑”,也有人冷嘲热讽:“一群野路子凑出来的杂牌军,真以为能登上金色大厅?别砸了中国音乐的脸。”
网络暴力随之而来。有人扒出阿依古丽的家庭背景,称她父亲是“极端分子家属”;有人造谣小宇其实根本看不见,只是装可怜博同情;更有人恶意剪辑林晚晴排练时情绪失控的画面,配上标题《精神病也能上台?》
李冉看到这些帖子时,正在指导孩子们合奏《光之隙》的新版本。林晚晴突然停下钢琴演奏,双手抱头蹲在地上,嘴里反复念着同一句话:“错了……都错了……我不想听……”
李冉立刻蹲下,轻轻抱住她:“没事的,晚晴,我们不听了。”
可当她打开手机,看见那条热搜图文时,胸口像是被人狠狠砸了一锤。
当晚十一点,她登录个人微博,发了一条仅有两行字的博文:
【你们攻击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愿意用命去护的人。
想试试看把我打倒吗?来啊。】
配图是五张孩子的笑脸:阿依古丽穿着民族服饰比着剪刀手,小宇摸着口琴笑得灿烂,阿木站在山巅敲响手鼓,姜小虎在街头跳breaking动作定格,林晚晴第一次完整弹完一首曲子后抬头望向镜头,眼里闪着泪光。
不到十分钟,转发破十万。
#李冉怒怼网暴#再次冲上热搜榜首。
沈佳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公关团队迅速介入,联合多家主流媒体发布专题报道《听见星星的声音》,真实记录五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央视新闻客户端推送文章《他们不是“问题儿童”,他们是未来的光》,并附上一段未经剪辑的排练视频??林晚晴在众人鼓励下重新坐回钢琴前,指尖缓缓落下,第一个音响起时,全场安静,继而爆发出掌声。
那一刻,她笑了。
而远在美国的母亲,在看完这段视频后拨通了李冉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
“冉冉……”女人的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句,“是我。”
空气仿佛凝固。
李冉握着手机站在阳台上,夜风吹乱了她的发丝。楼下街道空无一人,只有路灯投下斑驳光影。
“你说过要回来。”李冉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得不像十四岁的少女,“然后呢?”
“我已经回国了。”母亲哽咽,“我在北京……住在机场附近的酒店。我不敢去找你,怕你觉得我是来求原谅的……可我只是……只是想看看你。”
李冉闭上眼,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五岁那年发烧四十度,母亲整夜抱着她在医院走廊踱步;七岁时第一次登台失败哭着跑下台,母亲蹲下来替她擦眼泪说“没关系,妈妈也摔过”;十二岁生日那天,她收到母亲寄来的手工缝制琴袋,里面夹着一张纸条:“我的宝贝,愿你的琴声比我的人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