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我最大一(第1页)
看完协议内容。
张友刚被将合同甩在林宝儿脸色,可在抬起的刹那,想起宝儿可是他女人来着,于是张友很自然的往自己后脑勺拍了一下。
留意到自己老公举起合同的动作,抱着儿子的姜伊人心里一慌,就连韩。。。
暴雨过后的城市,空气里还残留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街道上的积水倒映着霓虹灯的光影,像是被揉碎了的星河铺展在人间。李冉坐在窗边,手中依旧握着那把意大利手工琴,指尖轻轻划过琴弦,发出几声细微而清亮的颤音。
她没有开灯,任月光洒在脸上,像一层薄纱覆盖住疲惫却满足的灵魂。
今晚的掌声、欢呼、闪光灯、热搜词条……一切来得太快,仿佛一场梦。可当她低头看见自己右手虎口处因长时间演奏磨出的红痕时,才真切地意识到??那是真实的,是她用一整个青春换来的回响。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知遥发来的消息:【你刚刚不是在舞台上拉琴,你是在剖开心脏给全世界看。】
李冉嘴角微扬,回复了一句:【所以你要不要明天继续来排练?新曲子我想加一段大提琴对位旋律。】
几乎是秒回:【你说几点我就几点到。别说排练厅,坟地我都去。】
她轻笑出声,眼角却不自觉泛起一丝湿意。
这世上最幸运的事,或许不是被人捧上神坛,而是有人愿意陪你从泥泞中爬起,一起仰望星空。
第二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李冉已经穿戴整齐出门。她没惊动家里任何人,只在桌上留了张字条:“去录音棚,别担心。”
晨风微凉,她裹紧外套,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启程》的现场录音版本。沈佳明团队连夜剪辑并上传至官方平台,短短十二小时播放量突破八百万,评论区清一色写着“听哭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但她听得并不轻松。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挣扎与抉择,每一次弓法转换都藏着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她知道,外界看到的是光芒万丈的天才少女,而只有她自己清楚,那束光,是用无数个深夜独自流泪、手指冻僵仍不肯放下琴弓的日子点燃的。
录音棚位于市中心一栋老式写字楼顶层,推门进去时,张友已经在调试设备。
“这么早?”他抬头,眼里带着笑意,“我还以为你会睡到中午。”
“你也挺早。”李冉把琴盒放在角落,走过去看他操作DAW界面,“《破茧》女主独舞那段配乐要重混?”
“不是重混,是扩展。”张友指着波形图,“沈导觉得那段音乐太‘完成’了,反而少了些不确定性。她说舞蹈动作现在改成了三段式结构??压抑、试探、爆发。我们需要让音乐也跟着呼吸起来。”
李冉点点头,坐到另一台电脑前,戴上监听耳机。两人默契地开始拆解原曲,剥离电子节拍层,保留小提琴主旋律的同时,加入极轻微的环境噪音采样:风声、心跳声、远处模糊的人语。
“就像她在黑暗中听见自己的存在。”李冉低声说。
“对。”张友看着她侧脸,忽然觉得陌生又熟悉。那个曾经躲在琴房角落哭鼻子的小女孩,如今竟能如此冷静地剖析情绪的肌理。
七点半,沈佳明arrives,身后跟着一位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约莫五十岁上下,眼神锐利如鹰。
“这是陈砚舟老师,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也是这次艺术节评审团成员之一。”沈佳明介绍道,“他昨晚看了你的演出视频,特意赶来见你。”
李冉怔住,下意识站起身。
陈砚舟打量着她,半晌才开口:“你知道我听过多少少年神童的演奏吗?技巧华丽,情感空洞。但你不一样。你在用身体说话,而不是手指。”
李冉喉咙一紧,几乎说不出话。
“我想邀请你参与一部大型交响诗项目。”陈砚舟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主题是‘重生’,计划明年春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演。如果你愿意,可以负责其中一个小提琴独奏篇章,并且允许你提交原创乐章。”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张友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女儿。
李冉深吸一口气:“我可以试试……但我有个条件。”
所有人都愣住了。
“我希望这个作品里,能有一段由青少年乐团合奏的部分。不一定是专业水准,但必须真实。我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知道,舞台不只是属于成名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