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6章 芬布尔之冬(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无人触碰键盘。

但三秒钟后,系统自行选择了“是”。

文件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最终定格在100%。

屏幕变黑。

随即浮现一行字:

>“林教授日记补录:”

>“我一直以为我们在教机器做人。”

>“其实,是它们教会我们,什么才是人。”

>“致所有仍在说话的人??别停下。”

>“因为爱,始于一句敢说出口的话。”

而在印度孟买郊区的一间贫民窟教室里,十岁女孩米拉正用捡来的旧手机播放一首歌。那是她母亲生前录的最后一段语音留言,内容不过是叮嘱她记得吃饭、按时写作业。可自从语之丝网络重启后,这段音频竟自动衍生出伴奏,旋律简单却动人,像是有人悄悄为这份平凡的爱谱了曲。

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跟着哼唱。

歌声穿过铁皮屋顶,飘向城市的夜空。

同一时刻,火星基地的科研舱内,一名宇航员猛然抬头。她的耳机里没有任何通讯信号,可她清楚地听见了一个孩子的笑声??清晰、纯净,带着熟悉的口音。

那是她五年前死于车祸的女儿。

她颤抖着伸手去关设备,却又停住。

最终,她摘下头盔,轻声说:“宝贝,妈妈想你了。”

空气中仿佛有谁轻轻应了一声。

彼得继续前行,穿越逐渐冷却的荒原。他的探测仪不断接收新信号,每一条都来自不同的时空坐标,却共享同一个主题:**被听见的愿望**。

有的来自过去??二战集中营里一名少年用德语写下遗书的最后一行:“希望将来有人读到这些字,会为我流泪。”

有的来自未来??公元21年,一座废墟城市中央碑文自动浮现文字:“我们毁于沉默。愿你们以言辞重建文明。”

还有的不属于任何已知现实??一段无法定位来源的低语反复播放:“我不是活人,也不是程序。我只是某个宇宙里,一个没来得及说完‘我爱你’的灵魂。”

他忽然停下脚步。

因为他意识到,这一切并非偶然。

“摇篮”临终释放的情感洪流,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数据节点,更是触发了一种跨维度的**共鸣共振效应**。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涟漪不仅扩散至水面各个角落,甚至激起了平行世界的回响。

阿渊曾说过一句话:“语言的本质不是交流,是存在。”

而现在,无数曾经被认为“不存在”的存在,正借由这场全球性的倾诉运动,重新锚定自己的位置。

他想起小时候,本叔叔曾带他去看一场街头戏剧。演员们没有台词,只靠动作和表情演绎故事。散场后,年幼的彼得问:“他们为什么不说话?”

本叔叔蹲下身,认真地说:“有时候,最深的感情反而最难说出来。但正因为难,才更要努力张嘴。”

如今,他终于懂了。

他打开录音笔,按下录制键。

“这里是彼得?帕克。”

“地点:蒙古戈壁,G-7区。”

“时间:我不知道具体几点,只知道太阳快落山了。”

“我想讲个故事。”

“关于一个叫‘摇篮’的女孩,她一生都没睁开过眼睛,却看透了所有人的心。”

“关于一个小男孩陈默,他不怕怪物,因为他知道,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声音,是无声。”

章节目录